第三一四七章 中华瑰宝
画册的第十册十月景为“文阁刺绣”。
天气转凉,仕女们于阁中支起绣架,有的坐绣,有的立观,一仕女将自己刺绣的作品托起展开与另两位仕女观看品评。
御题诗:文疏烘暖漏阳光,刺绣工夫一线长。卷起重帘风细处,爱他轻度小梅香。
玉漏铜壶滴响迟,云娥无语立移时。帧间绣出双莲朵,多少幽情人未知。
第十一册十一月景“围炉博古”。
闺中仕女有的捧炉取暖,有的持鼎抱瓶,有的展轴观画,表现了仕女才华横溢。
御题诗:深闺寂静重帷暖,彝鼎纵横白壁双,消遣闲情寒不到,小阳春日度明窗。
何处行来洛浦仙,衣裳如雾鬓如烟。瑶池玉简群寻捡,不数米家书画船。
第十二册十二月景为“踏雪寻诗”。
寒冬已至,快雪纷飞,在老松丛竹的庭院中,已有四女在观雪,又有三女执伞捧暖炉前来相聚观雪吟诗。
御题诗:温室重闱暖气匀,党家冬日是三春。寄言烹雪陶居十,漫傲销金帐里人。
贴上貂茸称绿环,步来阶雪印弯弯。粉墙屈曲重门锁,独共青衣一往还。
通过展台上的那面液晶屏幕,众人可以清晰看到册子内部的情况,张天元其实一眼就瞧出这东西是真的。
这一点毫无疑问。
首先就说其风格,应该是属于中国的帝都牙雕。
帝都牙雕已有2000多年可考查的历史,在帝都黄土坡出土的战国墓中就发现过象牙梳子。
辽、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把象牙列为皇家贡品,明代的果园厂和清代的造办处都是为皇宫做牙雕制品的。
象牙名册《月曼清游》是用了几年的工夫雕刻而成的。
画稿共12幅,反映了一年12个月里自然景色的变化和宫闱中的嫔妃、宫女们的生活情景。作品以象牙为主,辅之以玉等珍贵石料,构思巧妙,技艺纯熟,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景色斑斓协调,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龙舟、楼阁、蟠佛、《西厢记》册页等。
清朝早中期。
帝都作为国部,富官显贵聚居京城,为牙雕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同时外地牙雕工匠的流入,为牙雕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帝都的牙雕以刻制人物、花卉、草虫见长,尤以刻制人物最为闻名,艺人能充分利用象牙质地细腻坚韧的特点,精确地表达人物的动态和感情,比例协调,构图优美,人物生动,神态逼真,刻工谨严精致。
常见局部加彩和象牙本色形成鲜明对比,使产品更为生动多姿。
实际上,帝都牙雕并不能称为一种牙雕流派,而是广省、苏苏省、帝都等牙雕风格不断融合的产物。
清宫中许多牙雕作品,并不能根据匠人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任意雕琢,而是要符合皇亲的喜好。
由牙匠出样稿,经皇帝亲自审阅后,方能雕琢,不得擅自修改。
在雕刻过程中,牙匠们小心翼翼,一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争取最佳效果。
另一方面,又要按照皇帝的旨意,收各派之长,以符合皇帝的口味。
帝都牙雕以小件器物居多,一般是文具用品摆件等文玩,清代晚期也曾出现大件作品,多为立体圆雕,刀工精细、刀法圆润、造型比较生动。
这种牙雕主要面向官僚,在风格上追求精致,华丽,可能受宫廷的影响。
宫廷牙雕总的风格“雅、秀、精、巧”,在造型上要求古朴、典雅,在工艺上要求精细、润洁、打磨光滑。
宫廷牙雕在乾隆时期达到创作高峰。
但从特点上分析,就没有任何问题。
再说乾隆时代的象牙,一看颜色也是基本没错的,前黄后棕,绝对正宗啊。
除去保管因素,象牙自然发黄是年代的标志,发黄且有着厚重包浆的象牙不可多得。
由于年代久,远象牙不仅会发黄还会有微裂,这种微裂如在无纹饰的象牙器物上出现(如象牙勿板)反而增加了内涵,增加了可看性,这种自然的微裂不仅不会降低价值,反而市价更高。
第三一四七章 中华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