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在京营干的事情,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无疑是犯了很大的忌讳。
对于文官而言,外朝的很多人都死死盯着呢,就等着熊廷弼自己犯错,这样不仅能将熊廷弼拿下,关键是逸散掉的兵权,能够再度聚到兵部统辖下。
或许说现在的兵部尚书,乃天子乾纲独断下钦定的,可是兵部绝非单靠一个袁可立,就能够支撑起来的啊。
谁又能确保袁可立在任期间不犯错呢?
只要犯错,那就能换下来!
涉及到皇权与臣权之争,绝非是一个来回就见分晓了,这必然是一个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反复拉扯。
或许皇权能够一直进取,使得外朝的文官群体不断妥协,可是千万别让他们抓住机会,只要机会抓到了,那就能实现逆风翻盘!
一场土木堡之变,不仅将五军都督府被架空,还将大明勋贵被架空,这不就是最好的明证吗?
对于武将而言,是,大明的确是文贵武贱,不拿武将当一回事儿,但是你熊廷弼不能拿我们京营将校当傻子玩啊!
先是来一场擂鼓聚将,为了站稳脚跟,立住威势,直接连斩137名京营将校,又拿内帑直拨银补发拖欠的军饷。
是。
这算是叫你老小子抢占先机了。
可现在问题的关键,是熊廷弼动了很多人的命根子,供养一位亲卫家丁,每年都要砸不少银子,更别提熊廷弼一发狠来出以身入局,直接将京营各部千总及以上将校,麾下所辖亲卫家丁给一锅烩了!
这就犯了大忌讳。
除了广义上划分的文武两个群体外,其实这件事情产生的影响,远没有表面看到的那样简单。
“一个个的动作都够迅速的啊。”
东暖阁内。
坐在宝座上的朱由校,看着御案上所摆弹劾奏疏,露出似笑非笑的神情:“不知道的还误以为熊廷弼心怀不轨,打算借故强逼京营哗变,欲要趁机祸乱京城,以颠覆掉大明社稷。”
在御前服侍的刘若愚低垂着脑袋。
而站在御前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则一言不发的站在原地,根本就不敢提司礼监那边,弹劾熊廷弼的奏疏都快堆不下了。
别看熊廷弼在京营干的事情,跟内廷有司没有任何牵扯,毕竟此前从御马监谴派的一众内臣,都被悉数召回归宫了,触碰大明律法的被押至西市处以极刑。
可在京营闹出这等事之前,皇庄的积弊爆雷了,西缉事厂奉旨彻查顺天府境皇庄,这让不少掌权太监都提心吊胆起来。
没办法不提心吊胆啊。
从内廷委派的诸掌权太监、管事等等,不少都跟内廷的掌权太监有关系,要么是认的义子义孙,要么干脆沾亲带故。
即便内廷的太监宦官,一个个被割掉了子孙根,可他们也是人啊,也难免要受世俗那套的影响。
“牵扯到熊廷弼的弹劾奏疏,自即刻起不必再呈递御前了。”
在王体乾思绪驳杂之际,朱由校语气冷漠道:“这类奏疏一律留中,朕要处置谁只有决断,无需他们在这里添油加醋的讲!”
“奴婢遵旨。”
王体乾忙作揖应道。
看来熊廷弼是深得皇爷宠信啊。
见惯了外朝变故的王体乾,心底难免生出唏嘘,在外朝为官也好,在内廷为仆也罢,想要掌权势起,想要站稳脚跟,都离不开天子的信赖和倚重,脱离了这一实际,别管你先前有多了得,那终究要凋零的时候。
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罢了。
“皇爷,英国公求见。”
而在这个时候,从殿外走进一值守宦官,毕恭毕敬的作揖禀道。
该来的终究是会来。
朱由校听闻此言,心底生出唏嘘,熊廷弼在京营干的事情,不止会让文武两大群体出现动静,而不显山不露水的在京勋贵,也必然会有动静的。
毕竟在京营任职的将校中,有一部分是暗中投效到勋贵门下,他们才得以在京营晋升上来的。
这层烙印一旦打上,不是想去掉就能去掉的。
第七十八章 众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