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速中文网 > 军事小说 > 逆流伐清 > 第二百五十八章 坦诚相待

第二百五十八章 坦诚相待

    既是这样,当官军剿抚并用,答应给他们牛犁耕种,并让他们的妻小吃饱时,手下将士便人心离散,渴望过正常人的生活。。。

    因此,明末的农民大起义可称之为革命,但不同于在一种新的制度、理念的引导下,通过有共同理想的队伍,来达到实现社会正义目的的良知革命,而是一场在饥饿、困顿、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被迫起来寻找出路的“肚皮革命”。

    诚然,革命,尤其是“肚皮革命”,打断了社会的正常积累,浪费了既有的物质资源,破坏了既定的文化创造秩序。不说别的,单是革命要死人这一点就足以使我们认定,改良比革命好,这不需要讨论,需要讨论的是,李自成怎么“改”崇祯的“良”?是通过立法?选举?还是弹劾?罢免?

    中国要想走出“以暴易暴”、“治乱循环”的怪圈,就必须抛弃几千年来“只换屁股,不换龙椅”的革命方式,必须寻求一种和平渐进的方式来切入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

    而在抛弃传统思维模式,寻求外部资源的过程中,是否一定要将几百年前这些走投无路被迫铤而走险的祖先妖魔化?是否能在否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的同时,能对他们在反抗压迫与暴政角逐的过程中所彰显的人格力量、生命意志给予适当的尊敬?

    在朱永兴个人看来,在品评这些逝去的古人时,应该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苛责;多一点设身处地的悲悯,少一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高谈阔论。起码,如果他不幸生在那些饥民之中。也不会老老实实呆在家里饿死的。

    再说崇祯,朱永兴同情是有,但并不认为是一个明君,甚至对他颇多鄙薄。什么“日理平台,勤于政事”,什么“减膳撤乐,厉行节约”。仿佛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个明君,只是让李自成害了。


    “日理平台”与明代的政治体制有关,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际上是“皇帝集权”。废除了千百年的宰相制,实行“阁臣辅政,阁部平行,群臣互制”的“文官制”。实际上就是谁也不相信。大凡小事都得皇上点头。连阁部大臣也不过只是“票拟”而已。具体到崇祯这个人更是“为政察察”,用人多疑,又好自作聪明,他不“日理”谁“日理”?

    至于“减膳撤乐,厉行节约”,也是毫无用处。换一个办公室,穿着烂衣裳上班,要求手下大臣“宿办合一”。吃饭时少几道菜,这都不错。但关键问题是得取消加征。赈灾济困,让老百姓不要跟着李自成跑,这才是当务之急。如果老百姓有饭吃了,你在宫中搞两场文艺表演,多吃几碗红烧肉,有什么关系?

    但崇祯一遇兵败城毁的事,只是一个劲儿地下“罪己诏”,但这有什么用呢?对一个皇帝来说,要紧的不是感动臣民,换取老百姓的几滴眼泪,要紧的是,朝廷得拿出钱粮,拿出政策,救济灾民,让老百姓回家种地,至少得停止横征暴敛,因为在天下汹汹的大势面前,加征无异于“驱羊饲虎”,但崇祯是直到上吊之前一个月还在严辞催逼钱粮。

    与其说崇祯是有魄力,倒不如说是魄力用错了地方。在国家暴力机器之下,江南的那些富豪士绅无所动,偏要为难那些受灾的老百姓。要说富豪士绅能量大,可还能抗过刀把子?加税征粮,不服就抄家,损有余而补不足,应该不比动用大军前去镇压民乱代价大吧?

    其实,这种“逼上梁山”的恶果在当时不要说文人雅士、行政官员,即使普通百姓也已看得一清二楚。

    崇祯十四年,河南的许多州县已为李自成所得,汲县百姓王国宁冒死上书,指斥朝廷:“时时搜刮孑遗,日日更换守令,追呼于不毛之地,敲扑尽绝粮之人,终不能无米为炊,白骨再肉也。”但崇祯至死不悟,以为只要把诏书写得“语重心长”、“情深意切”,百姓就任由驱使,不复有怨言。

    而“崇祯五十相”之所以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说的也是崇祯赏罚不明,刑罚太严,有恩不欲归下,有过则尽量外推,用人多疑,举措乖张的特点。“五十相”指的是他在位十七年,先后换过五十个内阁大学士,这在历史上都成了一个笑话。

    当然,明亡不能归罪于崇祯一人,但作为这个帝国的“大老板”,出现官贪兵懈、厂卫林立、政体朽坏、天怒人怨的状况,他难道没有责任?为了平辽,屡次加征,要饿死数



第二百五十八章 坦诚相待  
样样稀松推荐: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逆天换明  南宋不靠谱  乱世小民  我真是大昏君  南宋英豪传  一个人的抗日Ⅱ  血路救赎  
随机推荐:  特战之王  红楼梦未醒  冒牌女科学家  韩娱之崛起  网游之九转轮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搜"逆流伐清"
360搜"逆流伐清"
语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