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顾念念喊来管家,“那个我昨天带回来的泥土,你找人烧些草木灰盖在上面”
她是这样想的,不管如何先要把土地养肥沃,毕竟地里有足够的营养,田地上的庄稼才能有营养。
关于产量不高的问题,她正在将脑子里储存的那些杂交水稻的知识尝试着用笔写下来。
现代不也是因为有那位爷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水稻产量,满足人民日常食用所需嘛。
幸而她是农业专业的,对于杂交水稻相关知识也有经过系统性的学习。加上做村官的两年也一直有在做这方面得事。
只是脑子的储存量再大,知识量太大,她还是需要边想边写边实践,这也是她把水稻和甘蔗带回来的原因,方便她实践出真知。
写下来还有一个好处,可以更好的传播。
若是所有的事都是顾念念亲力亲为,那她得累死,而且效率不高,在这个时代最好的传播方式那就是文字传播。毕竟没有网络的时代只能用纸媒。
“还得办学校,不然会读书识字的人太少了,她写好了书也是用处不大”
想到这一点后,随即顾念念出门直奔县衙而去,她得问问这里的办学情况。
张大看他急冲冲的跑来,以为是有事发生,忙问,“大人,是有什么事吗?”
顾念念喘了口气,“我想问下这里的办学情况”
张大,“县里有县学,乡里有乡学”
“县学一般是考中了童生的人,备考秀才,人不多,大概也就是四五十人上下”
“乡学的话,有幼儿启蒙班,就是五六岁就送去读书识字的,高一阶的班级是十来岁左右的,有些基础准备考童生的”
“也有一些年龄较大的想着读两年书,识得一些字,做些账房之类的活,也算有个出路”
顾念念,“村里的人去读书的多吗?”
张大,“读书耗费的银钱对于家里有余钱的都要省吃俭用才能勉强供应的起,更何况是靠着几亩薄田过日子的农家”
其实这些不用李敬说她自己也能猜到是这么个情况,可她还是问了这么一下,求个确定吧。
“有些大家族会办个义庄,义学给自己家族的孩子免费就读”
“不过就算是减免束缚,那笔墨纸砚,相关书籍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部分的支出就看家族实力是不是够强,也要看这个孩子是不是读书的料”
顾念念也明白,其实一直以来人性的思想是没有变过,毕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道理还是懂得。
特别是对于大家族来说,有个当官的可以在其中得到的利处那是自不用说,就连办事都顺畅了许多。
所以在古代举全族之力,供一人读书还是有的。
不看别的,看自家的就知道,自从官府的人送来哥哥中了进士的消息以及聘任书后,明显来登门的人比以往多了好几倍。
听说平日高高在上的周家,也是登门来贺喜。她只看见那几日她那便宜父亲笑的嘴都合不拢。
可是现在的问题就是读书人不种田,种田的人没钱读书。
顾念念思考了会开口道,“如果我在每个村里都办个村学,大概要多少开支?”
张大听见顾念念说这话一时间不明白他什么意思了,“地方的考中率是当地县令的政绩没错,可以往县令抓的都是县学,给一些优秀学子开个方便之门什么的,哪有从村里抓的?”
“不说花费大,时间也太耗时了,等那些人能考试,怕是他这个县令早就不知道去哪儿了,利全让后来的县令吃了,哪有人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
不过他实话实说,“开办村学的难度极大,其一银两问题,村里空余房子是有,只是需要修缮,还有桌子板凳需要购置,或者找木工制作,还有书籍,笔墨纸砚等,其二就是先生的问题,村里会读书识
第15章 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