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求收藏、推荐票,拜托拜托!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了!)
对于海关上的事情,耿精忠还是很上心的,两人连续商议了两天,才初步定下了方案,预备过一段时间准备充足了之后开始实行。这边理定了海关的事情,耿精忠便立马将目光转向了另外两间早就准备做的大事,一件就是早就预备的和平土改事宜,另外一件,更加刻不容缓,就是食盐的事情。现在福建的百姓即便是收入提高了,可是却越发的吃不起盐了!
按说大部分福建百姓的收入交趾以前有着很大的提高,可是下面汇报,福建的盐价却也是跟着不断上涨。以往是百姓们吃不起盐,一般都用很少的盐,但是收入高了之后,购买的也就多了,那些个盐商生产黑心,便跟着涨价,把老百姓手中的银子又赚走了,耿精忠接到下面这方面的调查报告,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耿精忠最先想到的就是食盐专营四个字,看来,在管理海关之前,还得先把食盐这一块给管起来。
食盐专营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盐的专营(或专卖)在中国始于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管仲向齐桓公提出“官山海”,即专营山海资源,主要对盐实行国营,利出一孔。管仲主张,海滨产盐之国,可以计口授盐。当时盐的生产,政府和百姓都可以煮海为盐,而运销,分配、进出口归国家管理。零售归商。据管仲粗算。齐国据此一年可获六千万钱。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汉武帝在“理财家”桑弘羊的建议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富商豪强手中夺回盐铁等重要经济事业,扭转国家的财政困难局面,也曾推行了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汉武之后举行了著名的盐铁会议,废除铁酒专营,部分放松盐业专营。这种松弛状态一直维持到唐朝安史之乱,此后食盐专卖再度强化。
而有“官盐”就有私盐。凡有管制的地方必然存在走私和黑市。而一些著名私盐贩子也写入了章回演义,最著名的私盐贩子就是“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黄巢,唐朝末期一度攻破长安,打破了唐末军阀割据混战的黑暗社会的僵死局面。唐朝可就是被这些私盐贩子给坑了!
到了现在这个时代,可以说全国最富有的不是那些纺织商人,而是盐商。历史上清代的盐商也是最出名的,拥有资金千万两,少的也有一二百万两。后世历史上。以乾隆三十七年为例,扬州盐引销售量一百五十三万引。一引等于两百到四百斤,一引盐在海滨是六钱四的白银,运到扬州来以后加上运费、盐税,达到二两左右,从扬州运到东南六省零售价十两左右,价钱翻了十倍不止。扬州盐商每年赚银一千五百万两以上,上交盐税六百万两以上,占全国盐课百分之六十左右。这一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全世界的百分之三十二,扬州盐商提供的盐税占了全世界百分之八的经济总量。
盐专卖制度在中国存在历史十分久长,从春秋战国齐国开始一直到后世新中国成立,几乎伴随封建社会整个发展过程。专卖古称“禁榷”,禁的意思是禁止,榷的意思是独木桥,禁榷合起来就是自己独占,不允许他人涉及经营。具体到盐专卖制度,它是封建统治阶级人为制订并设立,由其独占食盐生产和销售渠道,从中赚取巨额利润,增加财政收入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封建社会中那些具有理财意识的士大夫们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描述,“利出一孔”,它的形象之处就在于只看到利益,却不去看这利益是如何产生的。统治阶级巧妙地借用了盐所具有的商品外观形式,掩盖其掠取民众财富的实质。
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之一,社会需求量大,消费弹性极小。在封建社会大部分生产和生活资料自给自足的情况下,盐却不可能自给自足,必须从外界获得。在我国古代社会,盐铁茶酒是少数几项大宗交易商品,但这些商品在不同时期都曾实行专卖,盐是其中实行专卖时间最长,范围最广,造成经济影响最大的品种。在专卖制度下,商品属性较之于其在自由生产流通条件下的情形发生很大的变化。商品之所以成为商品有其内在规定性条件,根据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自由买卖和等价交换是商品的内在属性,也是某一物品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在盐专卖制度下,盐的生产、销售和定价都由官府组织执行,导致其商品属性退化。
第二百三十八章 食盐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