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华城是一座老城,依山傍水。 et
虽然依山傍水,却因穷乡僻壤、没有四通八达的道路,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里的人们一直都还过着温饱的小日子,家家都没有什么积蓄。
在经济大爆发的年代里,这里开始另辟蹊径,东、南、北开发区的落成,在空闲了十年后,于十几年前第一座私校的出现,开始出现商机。
过了东大桥,东山镇开发区内,也开始工厂林立,人潮涌至。
因为经济的落后,政策对私营企业是鼓励和欢迎的,没有什么严格的条条框框,在第一所私校牟利暴发之后的不几年,城南、北开发区内开始私校林立,而此带动起来小城的经济发展。
私校主要招生对象为农村留守儿童和附近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里的孩子,原本农业大县的凤华城,在八零、九零后成长起来的今天,已经没有多少年轻人还愿意呆在家里务农了,外出打工的风潮只增不减,一眼望去,农田里多为老年人的身影。
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在家不但要带着孩子,还要做活。
正是住宿模式的私校,很好地解决了留守儿童问题,因此,虽然这里已然私校林立,却只要能开办起来的,也都顺利发展了起来。
私校之所以能迅疾地在此“安家落户”蓬勃发展起来,自然不止年轻一代的外出务工造成的留守儿童问题因素,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其的一种缘故或许可以从“盛苑”私校董事长盛广福的一次讲演觉察痕迹:
我们这里的考生是极其辛苦的,特别是在考大学的问题,若要想考名校,必须要那些大城市里的孩子分数高出很多很多,方才能跟人家进同一所名校。而“名校改变命运”这是众所周知的,在科技已然发达至今天的年代里,每位家长都全身心付出的只要能让孩子了好大学,并为此而无怨无悔。而公立学校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大方略,在学习成绩已经没有那么重视了,特别是农村乡下,一些明明水平很高的教师一旦能够考公职,便跟有了铁饭碗一样,对教学忽视、懈怠,私校却如此脱颖而出……
城北桥以北的开发区,现在简直是成了“校苑城”。干脆,那里设立了一个“北苑社区”。
私校的建设发展一举盘活了整个城市。
终于,在天时地利都具备的情况下,小城里的普通老百姓们,也都开始渐渐有钱了。
经济持续增长后的今天,凤华城已然有了“小海”之称。
自然,勤劳的人们,都迎来了好日子,也还有不如意的,甚至贫困户,归根到底都跟一个“懒”字脱不开关系。
……
这家大排档坐落在凤华城以西的“山街”,是这里唯独还仅剩的一家大排档,其余都被迫搬迁去了别的地方。
山街毗邻西菜市场,这里原本是这座城市的城心,闹市区,现在一眼望去,满目苍夷,到处都是拆迁的痕迹,不错,现在这里正在拆迁,很多店面都空了,有些锈了的卷闸门,也不再开启。
大排档是三个亲姐妹开的,这家大排档也叫做“三姐妹大排档”。虽然拆迁,而这家大排档的生意,依旧很好。
原因很简答,“人美价廉”。
一辆看起来很是厚重的黑色桑塔纳小轿车停在大排档一旁。
此时“三姐妹大排档”还有几桌没有散去,只见了其一桌,五、六个人,三男两女,桌稀稀拉拉的几盘菜、一盆汤,桌下啤酒瓶东倒西歪的倒是散落不少,其间还有一瓶已然空了的白酒瓶。
看来喝不少了。
只见一胖胖的年轻人,身高一般,平头,戴着黑框眼镜,颇为斯,正在众人前吼着什么……
“好一个贞洁王宝钏……这锭银,三两三,拿回去,把家安,买绫罗,做衣衫……”
掌声四起,一旁的两男两女鼓掌叫“好”。
胖胖的年轻人唱完,自己给自己灌下一杯啤酒,叹息道:“可惜可惜,这西皮流水里也没个伴奏,要是加那锣鼓云板,可真好了。”
他倒不谦虚。
此人名叫尹伟。尹伟现在保险公司班,未婚,基本算是啃老族。
说完,尹伟又自斟自满了一杯,还是依旧站着,举杯伸出道:“嫂子,恭喜啊,我敬你一个。
第1章 这就是我的男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