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藓疥之疾心腹之患

    听命于国民政府的部队只有中央军,本质上讲,是听命于蒋介石控制的中央政权的地方军阀,中央军控制着华东五省,以华东五省作为财源和补给基地,抗战后撤退至河南、四川、陕西。蒋介石只是全国各派名义上的首领。所能控制的,只有中央军以及中央军占领的地盘。

    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分为地方部队和中央军两类,地方部队在战斗中逐渐被收编,成国中央军旁系部队。

    各省新军部队在争斗中逐渐演变:

    一类是有军队也有地盘的,称为地方部队。地方部队主要有桂系、粤系、晋系、滇系、西北军、东北军和其它地方军阀,这些其他武装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把持地方政权、财权。

    粤军是北伐军的主力,1926年刚开始北伐时,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只有一个第1军,辖三师九团,到1927年,第1军就扩编为下辖六个师,到1933年,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已经有三十个左右的师了。也就是说,短短的六、七年的光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由一个军的实力,激增到三十个军的实力。(北伐时,是军-师-团的编制,而1933年,是师-旅-团的编制,所以,这时候的“师”,几乎相当于北伐时的“军”。)

    国民党中央军以与蒋介石亲疏关系来看,分为嫡系中央军、旁系中央军。

    中原大战时期,严格意义的中央军只有6个师,这是蒋军嫡系的雏形。

    第1师:北伐时期的刘峙第2师,后来交到胡宗南手上,扩展了第1军,“西北王”的核心部队。

    第2师:北伐时期的第3师、第14师等合成,师长先后有顾祝同/楼景樾/黄杰/郑洞国等,后与25师合编为关麟徴的52军。

    第3师:北伐时期的第20师,师长先后有钱大钧/陈继承/李玉堂,后来发展为第10军,以方先觉守衡阳闻名。


    第9师:北伐时期王柏龄的第1师。北伐中在南昌受创,回后方整编,重编序列后为第9师,后来发展为蒋鼎文/李延年的第2军。

    第10师:由两部组成,一是黔军王天培部的残余,师长杨胜治/方鼎英,二是国民军方振武投蒋后编成的45师,师长卫立煌。后来第10师与45师合并,仍称第10师,师长卫立煌、李默庵,由于部队渊源不好,以及卫立煌与蒋介石的关系一般,这一部又称中央军的杂牌。

    第11师:原福建周荫人部,投降北伐军,先编成17军,后改11师,师长曹万顺/陈诚。这是陈诚“土木系”的根基。

    中原大战后,又按德式编制建成了张治中的教导师,随后教导师一分为三,教1师冯轶裴、教2师张治中、教3师钱大钧。教1师发展的36、87、88师即后来的七十一军;教2师发展为第4、25师,第4师是汤恩伯系的班底,25师编入关麟徴52军;教3师发展为第14、89师,后来14师归陈诚,89师归汤恩伯。

    蒋介石中央军中又形成胡宗南系、何应钦系、陈诚土木系、汤恩伯系以及戴笠系为主的派系势力,几大派系间争权夺利,勾心斗角。

    旁系中央军是,在军阀混战中被蒋(或其他军阀)打败,失去地盘,编入中央序列,但是仍保持相对独立人事体系的。

    这些部队出于地方实力派,失去势力后仍与地方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广东的19路军、广东的薛岳、湖南的谭延闿、鲁涤平等部。

    湖南谭延闿的第2军,北伐后未能在湖南立足,曾先后在浙江、江西等地驻防,由于没有固定地盘,听命于蒋介石,编成张辉瓒18师(江西被歼)、谭道源50师、李韫珩53师,这支部队后来追击红军到了陕西,被胡宗南兼并。

    赵恒惕的部将贺耀组随唐生智一起南投,编为第8师,师长陶峙岳,后来也归并胡宗南系。

    云南朱培德的第3军,当时有第7师、12师。第3军的番号一直保留到该部队的最后。

    广东第4军之薛岳部、蒋光鼐部。陈济棠取得广东地盘后,这两支无家可归的粤军也在中央均等编制内,但是由于各种因素,蒋光鼐部(60、61、49、78)一般还是被当作粤军看待。薛岳部有时也被称粤军,但是应该说已经中央化了,最初编为90师,后来兼并其他杂牌增加了一个59师。



二藓疥之疾心腹之患  
雪峰浪子推荐:  
随机推荐:  龙皇武神  我在异界有座城  天降鬼才  星辰之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搜"碧血山河满江红抗战远征"
360搜"碧血山河满江红抗战远征"
语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