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宋这个庞然大物开始的动作,把力量向着一个方向使用的时候,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场针对着辽国的战争,已经是在准备了,可是辽国此时一点都不知道。
在北宋集中全力,准备的一场大战的时候,赵信也在回归定海军的路上,经过了申请,一支最少500人的亲卫队伍,簇拥着赵信,快速的离去。
在北宋,千里跋涉跋涉,最舒服的就是坐船,特别是800石以上的大船,这样的船,在江面上,比较的舒服。
或许,在繁忙的时段,这样的船,开行起来,比较的困难,毕竟整个京杭大运河,作为北宋的生命线,一只这么庞大的船队,在这个繁忙的河道上面,几乎必然会受到影响。
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交通管制之类的东西,只要堵路了,那就只能够慢慢的协调,真的到各种船多的时候,这一只船队,也不可能很快进行,可是这个时候,是冬天,汴河甚至还没有开封,只是在破冰船的帮助下,清理出来了航道。
南方也是如此,整个北宋的主体在北方,少了北方的航运,单纯南方,又没有什么大宗商品。
按照计划,赵信本身应该会在汴粱到应天的铁路多待一些时间,那一条最长的三孔铁路,算是创造了整个北宋的历史了,无论是规模,还是修建的速度。
这么一个就算是到了近代,都算的上是非常少见的大型桥梁建设,值得赵信为此耽误行程,赵信在这里,也不是干看着,就统筹和协调,或许培养了一批人才,可是有什么人有赵信了解。
从知识大爆炸走过来,再加上对于整个定海军的协调和布置,在最初的时候,对于工业体系,甚至是生产和市政体系的协调,几乎都是在赵信的推动之下进行的,他可以说对于这些了如指掌的。
在第一天的时间之中,赵信只是默默的看,在心中进行协调,看能不能找到效率更高的方法,可是从第二天开始,他就开始了协调的过程。
统筹和并行,这些对于工业体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越是庞大的项目,效果越好,反倒是简单的工作,能够节约的不多。
比如说,烧水,扫地,擦玻璃这样的简单的工作,可以相互的嵌入,但是只是简单的嵌入,能够节约的时间不算多,可是对于庞大的工程,成千个,上万个子项目,这个效率提升的就多了。
或许,那些被赵信教出来的人员,他们在专业上面,在基础的计算上面,已经超越了赵信,可是在全局上面,大局观上面,却全然不是赵信的对手。
实际上,赵信对于小范围的调整很少,可是重要的是次序上面,一些看起来正常的次序,经过了赵信的调整,产生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10来次调整,就让工期提前了17天,这可不是简单的17天,这是把已经压缩到两个月不到的工期,再一次的减少的,可以说,这个减少的时间,会缩小到天,甚至时辰的程度.
因为这一座桥,是整个工程之中的关键节点,桥的完成的时间,直接关系了整个桥梁完成的时间,这里每节约1天,都有可能让最终完成的时间,无限的接近一天,而陆陆续续的节约,这一个实验性的工程,很有可能提前20天完工。
如果可能,赵信真的想在这里继续的待下去,接下来,可能对整体的协调继续的提高,如果说这一个桥的工期能够减少到30天的话,那么整个工程,也差不多能够节约到25天,甚至是30天。
在抵达哪里的第10天,一个消息传来,赵信就不得不出发了,甚至没有慢悠悠的乘坐船只,慢慢的回来,而是快马加鞭。
这个消息,是一个早已经期待的消息传来,可是却久久都没有传来,就在赵信已经觉得,这个时间会推后两三个月的时间,甚至东南铁路完成,都未必能够下水。
东南铁路,这是应天到汴粱铁路的心的名称,因为汴粱有东京的称号,而应天,又有南京的称号,所以被称为东南铁路,这还是韩琦主导推动之下命名的。
在简单的看了整个施工之后,韩琦相信,这个铁路会及时的完工,这个时候给他一个命名,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相对于东南铁路,还是这个消息更重要,因为这个消息,是关系到定海军下一阶段的发展的重要方向。
铁路
第五百一十三章 实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