鸨母见方小红长相平常,伺候花神姑娘尚可,便同意了。当方小红用卖身银打发走债主后,方母才得知此事。她痛不欲生,抱住女儿哭泣道:
"我儿好糊涂哪,妓院是能去的地方吗?"
方小红安慰道:
"娘,你听女儿一句,好好守住那块地,三年之后,地价必定暴涨,那时再卖了,付清赎身银,女儿就可回到娘身边,侍奉你老人家一辈子。"
木已成舟,方母只好答应女儿请求,不再卖地。
孙友听罢,不禁为她的胆识赞叹,但同时困惑不解:
"小红,你凭什么断定那块祖业田几年后会暴涨呢?"
方小红满有信心道:
"这些年洋人在上海不断修马路,凡是马路经过的地方,店铺林立,地价就要上涨,我家那块地,更不知要涨多少呢!"
"万一不涨,你岂不是大大失算,要在天香楼做一辈子丫头?"
"不会的。"方小红神秘一笑,端着水盆出门去了。
瞅着她胸有成竹的背景,孙友敏感地发现方小红与众不同之处。她的毅然决断,她的自信,她对未来的胜算在握,都包含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和资质。这不是娇美容貌能比拟的,女人的容颜可以随时光流逝而人老珠黄,女人的工于心计和聪慧,却可以愈加成熟、老道,而成为难能可贵的经验、无价之宝。
满脑子生意经的孙友,有如在一堆脂粉中发现一颗真正具有潜质的明珠。他信步出门,按方小红告诉他的地名,去实地勘查,看个究竟。
孙友雇了一辆马车,朝庙街驰去。庙街是上海的老地方,那里有一座春申君庙,因此得名。但孙友向车夫言明去庙街时,车夫竟愣了许久,才恍然大悟:
"呵,那里不叫庙街,如今改名字了,叫山东路。"孙友问他为什么改路名,车夫拉开话匣子,侃侃道来。
相传战国时期,上海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其时有条松江流经上海,为防水灾,导疏入海,春申君命人开凿了一条江,用他的姓命名,叫做黄歇江,当时又有人把上海称为春申浦、春申江、申江,黄歇江又成了黄浦江,一直沿用至今。
春申君与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同为战国四公子,仗义疏财,为人侠义,声誉卓着。后人为了祭祀春申君,在黄歇江造了一座春申,又称春申君,供人烧香。天长日久,春申君庙坍塌,不知其所。上海县令在三茅阁桥建立一座延真观,供奉"三茅真君"。工人们挖地基时发现春申君塑像,始知原来春申君庙在此地。
马车沿宽阔马路疾驰,沿途店铺相邻,不计其数,市面车马络驿不绝,人流摩肩接踵,多如过江之鲫,果然热闹非凡。孙友观赏沿路街景,悟出一个道理:凡是马路所到之处,市面必然繁荣。
马路原是中国百姓的叫法,顾名思义,马车行走之路。但中国历来的马路,都依地势而建,多为黄土、石块铺成,凹凸不平,下雨时泥泞不堪,天晴时沟坎起伏。只有京城皇家出行时,辇车经过处,才由地方官派人用黄沙铺平,那是御用马路,庶民百姓难有行走的福气。
上海的马路,最先由英国人在租界建造,供人们行走,建造讲究,先用人力挖去路段浮泥软土,用石块码底作路基,然后铺洒泥土夯实,待沉淀结实后,路面再喷洒一种叫做"沥油"的油料,凝固后,路面平坦如砥、光洁如镜,车马行驶路上,快速如飞,行人力夫,都觉畅行。所以英国人把马路修到哪里,哪里便人气旺盛,生意兴隆。这大概是高埠发展的奥妙之一吧。
孙友正饶有兴味东张西望,忽然马车嘎然而止。马车夫道:
"客官,马路只修到这里,前面不远处便是庙街老地址,马车没法去,你老自个儿步行吧,多有得罪。你说改名为山东路的,是指这条路吗?"
"正是,过不几年,马路再修过去,先生更不必走路了,但那时恐怕谁也找不着延真观了。"车夫感叹道,吆喝马头转回,打马一鞭,
第30章 第三十回 魅眼智慧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