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更)
叶开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猛一下让张謇不知该如何张口。
张謇是清末巨富,“实业救国”的积极倡导者,一生创办了二十多家企业,其中最有名就是大生纺织厂,一年的棉纱产量占了中国的半壁江山,可谓家大业大,叶开的这个问题,对他来说似乎并不困难。
不过,张謇疑惑就疑惑在总督大人怎么忽然问了这么一个风牛马不相及的问题,这洋人都打到上海来了,他不是应该考虑如何抗击御敌么,怎么反倒是关心起实业来了,张謇是越想越疑惑,有一瞬间还在考虑自己是不是自己老了,压根就和叶开的思路不在一条线上。
见张謇许久未说话,叶开进一步问道:“就那謇公的大生纺纱厂来说吧,在浦东建分厂可否合适?”
总督大人都这么问了,张謇只好后知后觉的答道:“在浦东设厂恐怕非上上之选,一来,浦东地区交通不便,所需原料无法就近运来,二来,浦东地区人烟稀少,设厂所用人力恐怕有所不及,三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浦东临近上海,洋货甚多,国货恐怕难有销路。”
张謇名不虚传,他说的这三条,都说到了根本上,的的却却是商人思维,叶开对此也很赞同。
稍想了想,他逐一回答道:“如果开港修路,第一条恐怕就不是什么困难了,如果第一条一旦实施成功,那第二条也就迎刃而解,上海滩最不缺就是各省涌来的人力,至于第三条,謇公觉得有什么好办法?”
“洋货物美价廉,恐怕..”张謇缓了缓,沉声说道,“物美倒是其次,关键是价格,百姓择货,总要挑一些便宜耐用的,国货在这方面有些稍稍不及..”
张謇也很无奈,西方国家拥有大量殖民地,采用大机器生产,生产成本极为低廉,专门用于出口,所以一旦打起来价格战,国货就占了极大的劣势,在关税自主权还丧失在列强手中的情况下,这一条似乎没有什么好的破解办法。
“凡肯在浦东设厂的,所须地皮由官府拨给,免费使用七年,再免除他们三年的商营税,从第四年起,一年增加两成的税收,这样一来,价格不就下去了么,謇公觉得是否可行?”叶开想了一个主意。
“这条件也太优厚了吧?”
优厚?何止是优厚,这简直就是白送还带拿的,哪有官府不收税的,不光如此还免费使用土地,不就是天上掉馅饼吗?这消息要是放出去,天底下的商人还不蜂拥而至?
“赉臣,这价格虽然下去了,但..呵,天底下恐怕还没有这样的人愿意这样做?”这笔账实在太不划算了,张謇实在不大相信。
“哈哈,謇公以为良弼是在给你开玩笑?”叶开笑道。
“莫非...”张謇瞪大了眼睛,嘴里忍不住的迸出‘良公’的字眼来,“良公真要这么做?”
叶开微笑。
在张謇看来,商人赚钱,官府收税,这仿佛才是天经地义的正经事,其他一切都是歪理邪说,仔细想想,哪有官府自己赔钱让利于民的,要是真这样做了,政府的财政从何而来,开港修路的费用从何而来,人员支出从何而来,无论怎么想都是匪夷所思。
当然,作为一个现代人,叶开可不这么想,要想吃羊肉,必然要等羊长肥了,叶开下的是一盘大旗,眼光也必然要放得很远,搞竭泽而渔是没有前途的,一味指望洋货也是下下之策,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民族工业是一定要优先振兴,只有这样的才能避免受制于人,国家才能真正称得上独立自主。
弄清这个道理了,也就清楚为什么叶开一定坚持地皮免费试用,浦东人烟稀少,建设之初,地价必然很低,等到这些厂商站稳了脚跟,企业一步步做大,那地价也就跟着水涨船高,届时在由官府出面买卖或者租赁,前期的那点损失比上土地财政的收入,那才叫汪洋一粟。
叶开已经下定决心开发浦东。
“謇公是咨议长,有审核省府预算的权力,上述大事,可愿助我一臂之力?”叶开笑容满面的问道。
站在商人的角度,张謇当然愿意,只不过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怀疑。
“良公热衷实业救国,张謇没有不答应的理由。”
“多谢謇公了”
“良公客气。”
第二百六十八章招商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