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切正常的话,老张家可能在河北这个地方落地生根了,也不会有什么“道教祖庭”了,可是,老张家事业才刚刚起步,前程似锦,怎么可能半途而废呢。
那么,老张家的人又是怎么从河北的邺城跑到江西信州龙虎山上的呢?
这要从第四代“正一教”的掌教天师张盛说起。
张盛,张鲁的第三个儿子,魏帝曾授其奉车都尉、散骑侍郎、加都亭侯,辞而不受。
当时张鲁的子孙均在朝为官,张盛为什么放着官不当呢?
这和张盛的父亲张鲁对他的特殊安排有关系。
因为,张盛在张鲁生前已经被确定为嗣位天师,可以说,他命中注定当不成官。
张盛当不了官,一定在传教。
错!现实的情况是,他们全家被迁往河北后,这里是人家曹家的地盘,不允许张家传道,刘璋耽心的事情曹操更耽心。
“正一教”的群众基础又在四川,张盛远在河北,此时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风中之杨絮、水上之浮萍——他是没着没落。
张盛所处的大环境又逢三国之末,正是社会大分裂、大动荡之时,更是让他举步维艰、寸步难行。
重修大道,谈何容易!
如果,张盛随波逐流,在官场上可以混上个一官半职,终老一身算了,可他身负重任,承担着一教的兴亡,他必然要做出选择,做出改变,做出决断。
张盛经过深思熟虑,带着父亲张鲁亲手交给他的祖传经书、印、剑、符箓毅然离开了中原,从汉中到鄱阳最后来到了龙虎山。
张盛的足迹就是“正一教”从四川转移到江西的足迹。
究其原因,全是战争惹得祸,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别说寻求道的真谛,就连自己的人生也会巅沛流离,支离破碎。
世界不太平,你什么也别想干。
有人说了,世界不太平,正好可以去当英雄,乱世出英雄吗。
其实,这是在误导广大的人民群众,这句话应当改成乱世出饥民、乱世出灾民、乱世出难民才对!
要知道,一个英雄的出现,意味着千百万的饥民、灾民和难民会出现!
那么,张盛跑到龙虎山上做么子呢?不会是当难民来了吧?
非也,人家这趟旅程有个好听的说法叫——追根溯源。
说的更通俗一点就是重走祖先路的意思。
张道陵在修行过程中曾经得到过仙人传授《黄帝九鼎神丹经》,并在当时还叫云锦山上铸鼎炼丹,三年炼成“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现,因此才有了后来的龙虎山。
张道陵修道给自己的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可张盛修道才刚刚给自己的行程点了一个逗号。
这时候没有人能帮张盛,能帮张盛的只有他自己。
没有人会想到张盛会重上龙虎山,很多人都以为他是来寻找他太爷爷埋藏的“法宝”或者“秘籍”什么的,其实不然。
张道陵给子孙们能留下的全都留下了,留不下的他老人家全带走了。
那么,张盛上山来找么子呢?
张盛是个有心人,他真的找到了,找到了他太爷爷留在龙虎山上的“仙迹”。
没有“法宝”,也没有“秘籍”,只有一座废弃已久的讲坛和一处破旧不堪的炉灶。
历经四代已近百年,岁月无情,风雨洗刷,这俩处隐藏在大山之中的痕迹几乎快被湮灭了,“祖天师”留下的这些东西还是让张盛给找到了。
张盛一眼认出这就是自己太爷爷曾经讲道的“玄坛”和炼制金丹的“丹灶”。
张盛那天显得很激动,他凭坛远眺,心潮澎湃,忆古思今,思绪万千。
虽然这是张盛初次见到这些遗址,却让他产生一种久违的感觉,那种感觉很亲切,很熟悉,很微妙,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张盛默默地说了一句:“祖天师,我回来了。”
然后,张盛就开始忙乎起来。
他忙么子呢?
就在张道陵留下的那座玄坛和丹灶的不远处,张盛盖起了一间茅草房,
张盛开始了重建道场的第一步,他得先安个家才行,要不晚上睡哪去。
246.天师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