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源是谁?
后世物理专业的学生想必非常熟悉,这位先生是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未来还会担任清华教务长、北大校长和中科院副院长。
见徐志摩等人面露疑惑,周培源解释道:“讲得通俗一点,地球拥有万有引力,我们抛出去的物体必然落回地面。但是,将物体抛出去的初速度越大,物体就会非得越远。当空气阻力足够小,速度又足够大的时候,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回地面,它将围绕着地球旋转,成为一颗做绕地运动的卫星。”
“就像月亮一样?”林徽因惊讶道。
周培源点头道:“是的,月球也是地球的卫星,如果人类能制造出绕地运行物体,那么这个物体可以成为人造地球卫星。所以我说这本书很有趣,书中的那些未来科技看似异想天开,其实是可以用科学理论来解释的。”
邓叔存笑道:“以前的飞机和潜艇,也只是科幻小说里的想象物,现在不照样成为现实了?要我说啊,文学也是科学的推动力之一。”
“这个人造卫星理论是周先生提出来的?”冯文炳好奇道。
周培源想了想说:“确切地说,是牛顿最先提出的。牛顿先生提出猜想,在高山上发射一枚炮弹,炮弹速度越大,落点就越远。由于地球是圆的,当炮弹和速度达到一定的时候,炮弹就不会落下来。这个设想,就叫做‘牛顿的大炮’。”
徐志摩拍手赞道:“牛翁真乃奇人也!这个人造地球卫星,该不会真能制造出来吧?”
周培源仔细思考道:“很难。日月的引力、太阳的引力、大气的阻力,这些力场交织起来非常复杂。最重要的是,如何让人造地球卫星具备足够的初速度,以现在的科学手段很难达成。”
如今的周培源,已经在进行量子力学的研究了。再过几年,他还会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并参加爱因斯坦亲自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从事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
直至抗战爆发,周培源秉承科学救国的志向,毅然把研究方向转为流体力学这倒是跟火箭和人造卫星有关联。
周培源对里的人造卫星很感兴趣,可惜这里一堆文科生、工科生,没法跟他深入讨论理科话题。
徐志摩他们这边还在谈文学,政治话题圈子那边已经讨论完宁粤之争,陈岱荪突然问:“听说孟和兄最近准备去欧洲?”
“下个月就动身,”陶孟和笑道,“荷兰海牙召开世界社会经济会议,邀请我前去参加。”
陈岱荪自己就是经济学家,他有些羡慕地说:“还是孟和兄有影响力啊,世界社会经济会议都主动邀请你。是不是又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了?”
陶孟和说道:“刚刚完成一个调查报告,研究对象是中国的工业和工人。”
“哦,孟和兄快说说。”陈岱荪对此很感兴趣。
陶孟和讲述道:“中国的工业发展非常畸形,工人大都集中在以纺织为主的轻工业工厂,其次是矿山和铁路。资本家为了攫取利益,大量雇佣薪资相对较低的女工和童工,这种现象在外资公司里面尤为常见。女工数量增加得特别快,十年前女工只占全国工人数量的三分之一,这个数据到现在已经变成了45.7%。童工在轻工业部门一直在使用,而且朝着低龄化的方向发展,我这次调查走访了六个大城市,年龄最小的童工竟只有6岁!”
陈岱荪苦笑道:“资本家嘛,为了利益可不管什么童工不童工,不论欧洲还是美洲,尽皆如此。”
陶孟和又讲:“中国和美国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具体情况更为恶劣,传统的包身工和学徒制也延续到现代工厂里面。一些穷困的底层家庭,为了让孩子学到谋生手艺,就主动送去工厂当学徒。学徒要在工厂里面拜师,刚开始只能打杂,一年或数年时间都没有工资,直到被工厂和师父肯定后,才能从微薄的工资拿起。甚至有些狠心的师父,还要截留徒弟的工资。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日资工厂,日本人把工厂学徒工称为‘养成工’。”
徐志摩听到这边讨论的话题,顿时气愤道:“真是岂有此理,日本人也太可恶了!”
“更可恨的是包身工,”陶孟和说,
431【中国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