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内阁大臣,包括王琼在内,都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良久,毛纪开口道:“王尚书,也不能这样算。边商开中,需长途跋涉,来回成本大大增加,朝廷还得给他们引价补偿。”
王渊冷笑:“开中还剩多少,诸君心知肚明。若开中制真有效果,弘治朝叶尚书(叶淇)就不会搞运司纳银制了。”
毛纪沉默,这问题真的无解,说实话他也想改,可牵涉的利益团体太多。
杨一清说道:“改革一事,需慎之又慎。叶尚书当年改革盐政,短期内为国库纳银百万两,却导致开中制被彻底败坏,同时还催生出囤户这个顽疾!王尚书,你可有全权之策?”
现在谁掌控大明盐政?
不是朝廷,而是囤户!
叶淇改革出于好心,但官商勾结太会玩了,竟把盐引搞成类似于“食盐期货”的东西。
盐商已经细化为边商、水商、内商三类,边商开中运粮获取盐引,将手中的盐引卖给内商,内商凭借盐引向官府购买食盐,再通过水商运送到各地贩卖。
这套模式似乎没啥漏洞,偏偏叶淇改革之后,内商可以直接向官府购买盐引。
内商里面的一群财大气粗、背景深厚者,突然蜕变成囤户,趁机大量购进盐引,因为盐引每年有定额,导致普通内商弄不到盐引。
接着,这群囤户又大量支盐,导致普通内商有盐引也买不到食盐,更无法让水商运去给边商。
边商手里握着盐引,却无法换成食盐,只能把盐引贱卖给囤户。内商发现边商没盐引了,也只能向囤户高价买盐引,再拿着盐引去购买食盐出售。
囤户等于啥都不干? 就是疯狂囤盐引? 再勾结官府控制食盐出货量,人为造成阶段性盐引、食盐奇缺? 以此压榨边商和内商赚取差价? 盐引已经被他们玩成了“期货”。同时,每年朝廷发放盐引? 实质上变成囤户发放盐引,整个国家的盐政都被操控在囤户手中!
囤户是哪些人?
以徽商为主? 特指两淮盐商? 包括跟王渊做生意的黄崇德。他们背后又有无数权贵撑腰,比如黄崇德的靠山,便有王渊在内!只不过,黄崇德没给王渊输送贩盐利益? 他囤积盐引是勾结的其他权贵。
就像杨一清所说? 改革必须谨慎。
叶淇当年改革,初衷是很好的,也确实取得效果。却催生出“囤户”这种怪物,还他娘不如不改呢!
而且这群囤户还没犯法,人家只是在搞期货操作? 即便官商勾结扰乱市场,大明也没有相关的法律在约束。甚至? 人家修桥铺路、办学兴教、乐善好施,在家乡的名声好得很呢。
严嵩以前当了好几年户部主事? 正好分管天下盐课,他虽然不知道怎么改? 但对盐政积弊却知之甚深。
王渊跟严嵩经常讨论相关问题? 由此整理出一套改革方案? 他说:“第一,降低课税!”
内阁大佬们都听迷糊了,说好的想增加盐税呢,怎么张口又要减税?
明朝相比于宋代、清代,盐税已经定得非常低了,还减税简直无法想象。
“为何减税?”杨廷和问道。
王渊说:“此税并非商税,而是灶户的课税。灶户辛苦烧盐,为朝廷缴纳正课,按照大明规制,余盐应该向他们高价购买。可实际如何呢?灶户辛辛苦苦缴纳正课,余盐还被朝廷低价强行买走。如此,灶户苦不堪言,只能偷偷贩卖余盐,这些余盐卖出去全是私盐,朝廷根本收不到盐税。改革盐政,首先要从根子抓起,让烧盐的灶户有活路。否则不论如何改革,都是他娘的瞎搞乱搞!”
无人接话,降低灶户盐课,比之前的改革盐政更可怕。
历史上,整个明朝多次改革盐政,没有一个官员敢降低灶户盐课的。因为所有盐税项目中,灶户盐课最好收取,是非常稳定的税收,怎么可能拿这玩意儿动刀子?
越到后面,越不敢动灶户盐课。
不要以为盐税逐年降低,大明盐税是逐年提升的,国家财政越紧张,盐税就能收得越多。正德年间,中央盐税收入不足百万两,只相当于中央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到了崇祯年间,
513【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