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姬芸在东北那段未了之愿是什么事,那还得从头说起,就得追朔到几年前,也就是九十年代初期的一个夏天。
在东北吉林有个城市叫做隆安,隆安有个东平大桥,桥下桥洞里住着兄弟二人,大哥梁飞二十出头,带着一个十几岁的兄弟梁跃。
这天早上,一缕朝阳照进东平桥的桥洞里,照在那个大哥的脸上,他睁开眼看了看身边还在熟睡的俊朗少年,伸出了他的脚丫子。
“小跃,起床啦,太阳都照腚啦!”梁飞一脚差点把梁跃从桥洞里踹出去。
梁跃打了个哈欠,揉着眼睛,翻了个身,虽然睡意未消,但还是坐了起来,因为他怕梁飞还踹他。
梁飞和梁跃都是孤儿,而且非常的孤,一个亲人也没有。梁跃是梁飞从街上捡来的,在四岁那年。而捡他的时候梁飞才十二岁。现在梁跃以前的事什么也不记得,父母是谁,姓什么叫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捡破烂的爷爷死了,没人管他了,正哭得鼻涕挺长的时候,梁飞出现了,梁飞可能是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感到这孩子挺可怜,给了他半个面包就把他领走了,还给他起了个和自己挺配的名字。这一领就是十一年,这十一年兄弟俩形影不离,四处流浪。日子过得虽然苦一点,但无拘无束挺快乐的。
这时,梁飞的烦恼突然来了,因为他饿了。把梁跃踹起来后,他就先爬出了桥洞,跳下去在下边接着梁跃。他虽然已经二十多岁了,但身材瘦小,也就一米七出头,比梁跃也高不了多少,倒是梁跃长得挺壮实。梁飞常因此和梁跃这样说“哥为了养你都不长个了,你将来长大可要报恩那!”梁跃就会这样回答“哥你放心,等我大了,你小了,我就养着你!”
梁跃踩着梁飞的肩膀下了桥洞,问:“哥,今天咱哪就餐?”这是梁飞教的文明用语,说“咱虽然穷但素质不能低!”梁跃有时就会问“那咱们偷东西算不算有素质啊?”换来的不是一巴掌就是一脚。
梁飞提了提大裤衩子说:“走,市里转转去。”领着梁跃就奔隆安市区走去。
刚才两人下榻的桥洞是隆安市的东平大桥,是隆安的东大门,属于是城乡交界处,左右没有人家,很偏僻,过了桥就算出了城了。兄弟俩在这住了有几天了,每天早上进城,晚上就来睡桥洞。其实也不是住不起旅馆,但梁飞感觉这大三伏天的,桥洞里比较凉快。省下住旅馆的钱干什么不好,这几年他无时不在想要攒够钱就买一处房子,那样自己就可以有一个真正的家了,平时苦点就苦点吧!其实他的想法也是传统的中国人的想法,就是老死也得死在属于自己的家里。这很正常,毕竟他也受了中国传统教育上了三四年学呢。
兄弟俩到了离“家”最近的东街市场,说是市场,实际都是小商贩们自己成立的,一清早谁来得早谁就能在马路边抢一好地儿摆摊儿。放到现在肯定不行,因为现在有威慑力很强的城管综合执法大队。开车在大街上横冲直撞都不一定挨收拾,可你摆路边摊肯定是要挨收拾的。可在九十年代初城管还没有这个权利,那时也没有人骂城管,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那时候城管大队的具体工作是干什么,很多时候看到他们和市容环卫工人混在一起,就是不知他们用不用干活。
那时候市场小贩都归工商管,他们管得也比较松,只要你交管理费,他们一般不管你。随便摆摊儿,只要不摆到大道中间就行。有位大妈拎了一兜黄瓜走,遇见熟人说“这黄瓜可新鲜啦,在市委门前推车上买的。”估计现在多少钱也买不到了。不过现在的卫生条件可比过去强得多了,看不到满大街的菜叶烂瓜了。梁跃还是挺留恋那一段光阴的,因为小时候有好长一段时间他是靠捡烂瓜来充饥的。
俩人在市场里转悠了一会儿,想找个机会弄点吃的。梁飞的原则是但凡能弄到的东西就不花钱买。来到一个包子摊前,这里就一个老头在看摊儿,因为他俩起得晚,都过了早餐的点了,包子也不多了就十几个,摆在大簸箕里用白屉布罩着。
梁跃一个跟头跌倒在老头身旁,“哎哟,哎哟”地爬不起来,老头一见忙把他扶了起来。梁跃说了声谢谢,假装崴了脚,慢慢的一瘸一拐的走了。老头一直看着他走远才转过身,簸箕里的包子已经就剩俩了,连白屉布都没了。
哥俩饱餐了一顿肉包子之后又回到了市场,人不能
9.第一章:难兄难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