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不应该是荒僻的样子,应该是耕地成片、道路四通八达、百姓众多且安居乐业的景象。
百姓憧憬着小日子,皇帝也有期望和想象。
不仅是辽东,他要改变的是整个大明。而辽东重建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他的整个大计划。
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地不治,何以治国家?
湄公省本来也可以选择,但皇帝并没有进行大的变动,而是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
因为湄公省建立的时间比较早,而辽东未平,皇帝还是要稳妥为上。
现在不同了,国内的两大战乱已经平灭了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水西的奢安叛贼本就很渣,全靠着地利在顽抗坚持,已经被封锁得穷途末路,指日可灭。
也就是说,在辽东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条件已经具备,阻力也是最小。
而且,尽管辽东是刚刚平定,但辽东的治理早就开始。登州巡抚袁可立节制着东江,也派出了象王一宁这样的官员在光复区进行政务管理。
从最开始的铁山、义州和沿海岛屿,再到旅顺金州、辽南、镇江等地。
随着明军的不断推进,建奴的不怕收缩,在辽东的政务官员人数增加了,工作能力也提高了,正好能为新巡抚吴用先所用。
最关键的是人口和土地情况,光复比较早的地区,基本上已经统计完毕。因为这涉及到朝廷发放赈济粮的数量,袁可立亲自督促,数据比较准确。
而到了全辽平定,解放的辽民,投诚的女真人、蒙古人,这些是需要重新统计造册的。
还有新光复地区的房屋、土地,也要有大概的数字,以备辽民返乡的分发和配给。
所以,自打平辽之后,坐镇辽东的袁可立便忙得不可开交。
尽管回京入阁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可袁老师的认真劲儿,非把能看到想到的工作干好不行。
王一宁作为在辽东工作的老官员,又是辽东本地人,情况熟悉,自然是得到了袁可立的倚重。
皇帝也知道王一宁,毛文龙镇江大捷,参与和策划者就是他。在书生当中,可谓是颇有胆气了。
所以,袁可立回京高升,王一宁和一众辽东官员都留下来听用。皇帝更是给了王一宁辽东左布政使的官职,从六品直升从二品。
夜色已深,袁可立依然在衙门审阅文件。自登州前来辽东坐镇,他的家眷都没带来,公务又多,索性就住在衙门,办公休息两不误。
王一宁也是一样,几年来在辽东各地奔波,着实辛苦,却也未成家,以免牵挂羁绊。
忙碌了一天,王一宁回到辽阳城中的巡抚衙门,得知袁可立尚未休息,便赶去汇报工作。
同时,他对朝廷的政策也有些不解,想从老公祖那里得到些解释和指点。
从明朝的官制来看,地方上巡抚最大,布政使司稍下。
但从实际权力来看,巡抚的权限大而宽,布政使的权限则相对较为精准、具体,双方各有所长,互相牵制。
而皇帝新设的辽东巡抚,把原来的抚循地方、考察属吏、提督军务这三项主要工作去掉了一项,也就是提督军务。
也就是说,巡抚的权力比原来要小了,也不能再干涉军队上的事情。
虽然说皇帝对于以文抑武、以文制武甚是不喜,但在表面上却没有什么变动。东江镇看似孤处海外,却还受着登州巡抚袁可立的节制。
现在,一下子拿掉了巡抚的提督军务,等于是彻底打破了大明的传统和惯例。
没有文官抑武,没有宦官监军,恐怕很多人都会担心武人难制。照此发展,或有跋扈之将危及社稷。
王一宁对此也有所担心,尽管平辽大胜,武人功高,但没有控制压服的手段,甚为不妥。
而且,武人地位提高,对于辽东的治理,也会有诸多不便。
进门拜见过袁可立后,王一宁先把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汇报。主要是土地、人口以及房屋的情况,包括辽阳、海城等地。
袁可立听得认真,也甚是欣慰,捋须微笑道:“天寒地冻,你在外奔波忙碌,实在是辛苦了。”
第三百三十三章 军政分离,招商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