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速中文网 > 都市小说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九百三十章以静衬动,相互呼应

第一千九百三十章以静衬动,相互呼应

    通过比较以上这些装饰工艺多样,且体型大小不一的瓷绣墩,能够简要了解一些明晚期和清代各时期,瓷制绣墩在造型上的不同。乐笔趣 m.lebiqu.com

    明晚期瓷绣墩的顶面,多不同程度的向上凸起。

    而清代的墩面,则平坦或稍内凹;

    明晚期的瓷绣墩体型修长,线条柔美。

    到清早期则多显精致典雅、灵秀小巧。

    发展到清中晚期,开始变的体型高大、敦实厚重,线条也硬朗起来。

    这些精美的瓷制绣墩,它们既具实用性,又兼有观赏性、装饰性,是明清时期制瓷技艺与坐具文化完美交融的体现。

    在木器当中,绣墩只是其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项。

    只不过,这可是常用之物,仔细研究一下,弄出一些,不管是瓷墩、还是木质的绣墩,都是可以增加一些生活情趣的。

    特别是瓷器当中的瓷墩,这个原来陈文哲还真没有见过,也从来没有想到过。

    而只要是他见过,或者是看过的瓷器,陈文哲就没有不会做的。

    现在既然遇到了一种没见过的,还没做过的,他自然是有点见猎心喜。

    “仿制瓷墩是首选,之后自己在创作!”

    很快,陈文哲就回到了大海市,并且来到了他新开的一家工厂。

    这里是一家木器工厂,在这里也有一些小型瓷窑,毕竟这家工厂是按照他的要求建设的。

    当然,这里不止是有瓷窑,里面还有一座小型的铸造厂,这是为了铸造铜器准备的。

    现在这里已经收集到大批珍贵硬木和树根,其他的奇石、珍贵石材也购买一大批。

    当然,这些制作起来需要从头学起,所以陈文哲打算先做一批瓷墩,之后再玩木雕,最后是石刻和铜器。

    瓷墩,可以简略地表述为瓷制的凳子,为古人的起居用具,又名凉凳。

    由于它多为鼓形,也有鼓凳和瓷鼓之称。


    现在我们在古装影视片里可得一见,一般是位于大家小姐的身下,精致而又典雅。

    若是出现在皇宫之中,其品相则更是精妙独到。

    瓷墩是我国人在实际生活中,根据需要而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器物。

    最初人们的生活中,并没有凳和椅这种用具,而是以地为席,最多是垫些蒲草、加块兽皮之类。

    后来,也许是为了把脊梁骨挺得更直一些,倔强的人们便用泥巴塑成凳状,以火烧炼,从而成就了瓷墩。

    再绘上些情趣图案,便使之实用与观赏两者兼得。

    从古至今,人们总是力争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适。

    即使是坐着,也是从地到凳,从凳到椅,从椅到沙发,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日趋周到。

    考古发掘发现了宋代绿釉鼓型墩的残片,装饰有鼓钉,颜色鲜明,证明了宋代时瓷鼓墩的存在。

    据说早在隋朝,就已经有了瓷墩,名为青釉小瓷墩。

    那应该是公元600年前后的事,与今天隔得属实够远。

    如此演进至宋、元两朝,瓷墩的花色品种逐渐增多。

    到明朝嘉庆、万历年间,已是瓷墩的繁盛期,无论款型还是装饰,均已达到一定高度。

    而清朝时期,则又将其继续推进,造就了瓷墩虽后的一个辉煌高峰。

    明清两代的瓷墩有一个显著区别,明代墩面普遍隆起,而清代多系平面。

    这区别来得有点突兀,下知隆起的墩面坐起来是否舒适。

    后人还有以墩面性状为清瓷墩代瓷墩断代者,认为康熙朝瓷墩为拱面,雍正朝瓷墩为凹面,乾隆朝瓷墩为平面。

    确切与否,众说纷纭。

    不管有什么区别,反正明清时期瓷制绣墩较为流行,生产窑口众多,生产量较大是肯定的。

    现存的瓷绣墩也多为明清时期,宋元少见。

    明清时期瓷墩迅速普及,但清末之后瓷绣墩的数量又迅速减少。

    绣墩的发展演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第一千九百三十章以静衬动,相互呼应  
疯神狂想推荐:  重返80:从黄大仙开始致富  宇宙最强矿工  超级生物探测器  都市藏真  大隐  
随机推荐:  吕布的游戏  人道大圣  脑海带着一扇门  神话从童子功开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搜"我的系统不正经"
360搜"我的系统不正经"
语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