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节 英法美的强势
就在南京保卫战打得最是激烈的时候,1938年3月15日,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当时国民政府还维持了和德国的邦交,老蒋在考虑再三后,还是对此没有表态,到是人在河内养病的汪精卫,托陶德曼转达了他对希特勒和德国的祝贺。
而范哈儿,则只是委婉的通过英国驻重庆总领事表示,奥地利的吞并,对于壮大德国实力,以及坚定希特勒继续吞并别国领土的野心,有极大的助长作用。并且以私人密电的形势,告知英缅总督,德国的下一个目标,应该是捷克斯洛伐克。
在后世研究二战的历史中,德国对奥地利的这一次吞并,是极具代表性意义的事件,标志者德国法西斯力量,开始文攻武吓,乃至直接宣战侵略他国的正式开始。
德国吞并奥地利,实际上也是比较搞笑的一个事情。
从传统意义上讲,奥地利应该是正统的德意志代表,奥皇的头衔至少从名义上讲是继承于正统的“欧洲共主”——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而德意志统一的“正统”道路,理应也由奥地利来完成,因为他是“正统”的德意志民族,而普鲁士,则相对来讲有点“蛮夷”。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在二战中,即使德国不主动吞并奥地利和苏台德,但施加压力让那些地区的人举行全民公决,也一样是会自愿合并到德国的。
德国和奥地利的分开,确实是凡尔赛合约强行分隔的结果。
有一个很典型的历史依据:一战结束后,奥地利出现了一个国名为“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的国家,准备和德国合并,但被列强阻止,并不允许以后奥地利在国名前加上“德意志”。这样,同族的两国被彻底的分裂开,几乎不再有合并的可能了。
即使是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也一样有理由合并。因为波希米亚一直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波希米亚王国的国王还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七大选帝侯之一,后来也是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
至于后来的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那个时期的问题,奥匈帝国自统一德意志失败,被逐出德意志主流之后,统治阶级已经不再妄想德意志了,他们的发展的方向变了,转向了东欧和巴尔干,帝国内德意志人已经不占多数,而是大量充斥的外族,德意志人则占高层和统治阶级。在帝国尚且具有一定实力的时候还能维持住,一旦帝国虚弱则会很大冲突,奥匈帝国已经早就不是“纯洁”的德意志的国家了,如果德意志帝国继续进攻奥地利将广义的德意志——“大德意志”统一,势必造成更多的内部问题,德意志帝国自身也难以收拾这烂摊子。
丘吉尔的回忆录和一个俾斯麦传记的作者曾说过,德、奥两国即使不需要条约,也能尽全力去互助,这一点无论是在两国的上层统治阶级或下层民众间都是被认可的。在一战前,如果不是德国从中强力支持并周旋,奥匈早就被俄罗斯打败了,因为德国太强了。德、奥双方互相都是最长久且可靠、稳固的伙伴。
奥匈帝国至少表面上还是世界强国,在国际事务中有一定影响,留下两个德意志属性的大帝国对他们双方都是极有力的。只是他们自己玩砸了。
1938年3月14日,对阿道夫希特勒来说,这天是空前荣耀的一天。这位德国领袖早年离开奥地利时是个身无分文的艺术家,而今天,当他返回维也纳来宣布“德奥合并”时,合并的宣布他受到几千人的热烈欢迎。希特勒从他的临时司令部所在地林茨来到奥地利的首都,40辆坦克在前面开路,坐满军官的警车作后卫,一路上希特勒受到了来自奥地利各地的纳粹分子的欢迎,而过去就是他曾经保证过奥地利的边界是不可侵犯的。 在路上大部分时间里,希特勒站在敞篷汽车上,身着棕色的突击队员军服向狂热的支持者们几乎是歇斯底里地挥手致意。他的支持者们许多人挥舞着饰以纳粹标志的旗帜,一些纳粹分子把这个标志缝在奥地利国旗上。
希特勒在维也纳宣称:
“……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今天宣称的统一的德帝国,再也不会被任何人所分裂,永远不会处于分裂状态。”
希特勒已经签署了由他担任德国和奥地利军队总司令的法令,所有奥地利士兵必须发誓效忠于这个元首。
第二百四十六节 英法美的强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