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速中文网 > 军事小说 > 怒海覆清1852 > 第二二七章 治番

第二二七章 治番

    东番岛的东部和西部完全就是两种不同的景象。读字阁 www.duzige.com

    西部海岸平原宽广,地形舒缓,气候温和。

    而中央山脉似乎并不眷顾东海岸,不仅仅将海岸平原积压成了狭窄的通道,距离海岸没多远就是崇山峻岭。

    而且大山也无法帮助东边的百姓遮挡台风,这里还是地震的多发地带。

    同样的,在民风上,西部已经被汉人开发拓垦几百年,当地的番人也早就跟汉人融合。

    其中的大部分已经与汉人无异,甚至他们都用汉人的姓氏,学习汉人的文化。

    但是东面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真正入编的也就只有一个噶玛兰厅。

    其他地方,按照满清的惯例是属于番界,并未纳入官府的管制,自然也就无人对其进行教化。

    董良却让阿福向南边的番界探索,他知道向南是可以到达台南,从而绕到台西的。

    也就是说沿着整座岛应该有一条环线。

    这条环线是之地理上的道路,而不是实际的道路。

    阿福出发了,他的队伍有三百多人,携带了大量的物资,还有噶玛兰当地的番人做向导。

    还没有到苏奥番社,海岸线就几乎要跟大山重合。

    他们经过苏奥一路向南,尽量贴着海岸线前进,不过道路还是越加的险峻。

    一山之隔的东边,董良已经搬进了府城之中。

    他的手中拿着一首诗,嘴中反复地吟诵着:“遍履兰中地,番庄卅六多。依山茅盖屋,近水竹为窝。


    众怪疑魑近,心顽奈石何。往来皆佩剑,出入总操戈。

    酒醉欣摇舞,情欢乐笑歌。尊卑还可爱,男女实难讹。

    八节无时序,三冬亦暖和。未能传五教,咸晓四维摩。”

    “我们华夏也从来不缺少开拓精神。”

    董良感叹道。

    他手中的这首诗,是前人萧竹所作的《兰中番俗》,描述了民番之间的动态交互和番社的生活场景。这首诗虽然不长,但是却像一篇游记般,包含了大量的信息。

    “元首,其实这噶玛兰厅的设立,当初并非是朝廷的意思,而是民间的推动。朝廷在东番岛番界的治理上一直都比较保守,主要是担心治理番界会引起番人的不满,从而影响到已开发汉界的安全。到时候朝廷还大费周章,劳师远征。”

    王资雨在一旁介绍道。他暂时还没有具体的差事,只能留在董良的身边参政议政。

    董良这两天让他收集噶玛兰厅和番界治理的一些资料。

    这些东西在府城文书存档中能够找到很多。

    董良看向王资雨,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先说这噶玛兰的设厅吧,从乾隆三十三年的林汉生到乾隆末年淡水人柯有成、何绘、赵隆盛、赖柯登资助漳州人吴沙,前后历经三十余年,噶玛兰的私垦始渐入佳境。”

    “这个漳州人吴沙久居三貂,与噶玛兰番社素有贸易交换。知道此处平原水源丰沛,利于耕种。嘉庆二年,吴沙唯恐私垦获罪赴淡水请给札招垦,淡水同知何茹莲予之,垦单之上仅有编号,而未注地名与土地四至。”

    “嘉庆四年,吴沙后人吴光裔等又以“苏长发”之名到福建布政使刘拭处请垦,淡水同知李明心以“蛤仔难远在淡水、三貂以外,距淡城五百里,深林密箐,叠嶂重峦,鸟道纡回,人迹罕至,三十六社生番性同枭獍,勿许便”相拒。吴沙之子吴光裔等虽数次请垦未果,但官方亦未驱逐申禁,仍由民间开垦如常。”

    “元首,其实吴沙垦殖噶玛兰与当地番社也做不到和平相处,从萧竹的诗中就能够看出,往来皆佩剑,出入总操戈。”

    董良点头道:“炎黄之时,华族仅仅在黄河一隅之地生活,然而我们现在的华夏版图富源万里,自然不是用脚丈量出来的。披荆斩棘,用的是斧钺刀剑,所斩的又何止是荆棘啊。”

    任何文明的扩张都不可能单一使用平和的方式,一定是文化输出、血统融合加上战争的综合推进。

    “元首明见。姚莹曾言吴沙等纠众入山之初“与番日斗,



第二二七章 治番  
董王不懂推荐:  
随机推荐:  斗破之无上之境  不灭武尊  神级修炼系统  天降鬼才  诡三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搜"怒海覆清1852"
360搜"怒海覆清1852"
语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