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烁火流金。
一座好山,山上一座风光不再的破寺庙。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山上一间小矮房内,却是传来了读诗书的声音。
透过敞开的窗户看向屋内,这是一名身穿着青衫,眉清目秀,年纪在十四五岁之间的少年,身体略微单薄。
他正好读到这句诗,不过年轻带着稚嫩的脸庞上,汗珠滴溜溜的滚下来,不禁笑了,“这句倒是不合时宜,时值盛夏,骄阳似火,应该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才对。”
罗江今年十四岁,能够读文识字,并且能做出一句诗,应该是一个胸中有墨水的人。
没错,他是大勤国勤熙帝第十一年的秀才。身世也不低,只是中间一些芜杂的事情,才导致他现在的情形。
大勤国鼎盛繁华,地大物博,辽阔宽广,人口数万万,是天朝上邦。罗江,目前的理想便是考取功名,做一方好的父母官,然后投笔从戎,获取战功,做一个立功、立言的人。
静静合上诗书,他拿起了桌上另外厚厚的一本,却是一部《中阿含经》。这是一部佛经,不过罗江却不是信佛之人,只是他现在呆的地方是寺院,无处借书,只好佛经将就着读一读。
这部《中阿含经》,还有其他两部佛经和一本僧人随记,是罗江在寺内一处破殿找到的。据随记上面记载,寺院也曾辉煌过,拥有一大串头衔,千年古刹、跑马点香、香客如龙、彻夜通明……
甚至在更早之前,寺院还出过修佛的高手,可以上天遁地,是一座修真门派,藏书阁里存放着无数练拳与修炼的秘籍。
罗江看过之后曾经心动,想进去藏书阁瞧一瞧,只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寺院内大殿唯一上锁的,恐怕就是藏书阁了。
不过他心情冷却下来也没有太过失望,因为记载多半是虚假的,藏书阁曾被强盗翻过,毛也没有找出半根来。
无奈之下读佛经,罗江也不认为是虚度时光,他并不是死读书的人,知道殊途同归、举一反三的道理,即使佛经,也可以从中悟出经义的道理。要知道,许多佛门高僧,论学问丝毫不输于朝廷的一些大儒。其父曾是朝中从二品的文阁大学士,就对一名僧人极为推崇。
到今天,罗江也插空读了三个月的佛经,不禁感叹,“佛门看似都是榆木疙瘩,脑子一根筋,其实不然。别的不敢说,单单这些编纂佛经的人,他们比猴还精,很会迎合朝廷的思想。”
他执笔,蘸了墨,在身前纸上写下“愚弄”两个字,笔画奔蛇走虺,竟是一手好草书,字体骨骼嶙峋,力透纸背。
“无论是朝廷还是佛门,可总结为四个字,‘愚弄百姓’。儒家说‘君权天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忠君就是‘天下之常道’。儒学迎合了皇帝的思想,所以自古便是儒学治国。
佛门的幻想能力、迷惑人的方法,竟然比儒学还要高超的多。佛门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即‘苦海无边’。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及五取蕴八苦。造成苦难的原因不是朝廷的统治压迫,而是‘业’,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才能‘涅槃’,从而脱离苦海。并且还有‘十二因缘’‘因果报应’的说法,都是朝廷乐于接受和利用的。
这就难怪朝廷会扶持佛教了!”
罗江手中摩挲着佛经的硬封皮,自语道:“若是将佛教经义研究透了,也是正好迎合了朝廷的思想,中个举人、进士也不是什么难事。”
他将书页折起的书签展开,正好看到一个典故,说是佛祖在传教的时候,曾经踩踏污泥,但拔出脚来,依然是光洁如新,好像是污泥根本不沾佛的躯体一样。所以结合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才把莲花比如佛法。
看到这个典故,罗江突然深有感触,暂且将佛经放下,站起单薄的身子,从窗户向外看去,跳过一片菜地,远远的能看到另一座山峰上的主寺院。
一般的寺院,给人的印象便是清净、古雅、钟声悠扬,庙堂一座一座,大树成荫。其间几个小沙弥持着扫帚清扫树叶,庙堂前香火袅袅,和尚诵经,香客络绎不绝,祈福祷告。
可是落在罗江
第一章 淫荡寺庙里的正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