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渤海郡!”贾诩赞道,“一者,公子虽有卢使君支持,但人言可畏,渤海郡靠海,人口远不如冀州其余郡国,乃偏远之所在,非有心人不会注意;二者,渤海郡有鱼盐之利,又毗连幽、青二州,一旦两州有战事,公子可提一旅之师,建功立业;三者,故渤海太守辞官,太守之位一直悬而未决,这难道不是上天赐予公子的吗?!”
“虽然如此,十六岁出任一郡太守,还是太过显眼了。”伯仁知道,一旦卢植上表自己为渤海太守,依然会惹来巨大争议。
“这是自然,但公子可以以郡丞的身份权摄太守之职,等到立下大功,再晋升为太守,到时谁还能有异议呢!”贾诩狡猾地笑道。
伯仁恍然大悟,暗道赞贾诩深谙官场之道。若是自己就任渤海郡郡丞,再将自己亲近之人放到高位,自己也就成了渤海郡实际的主人。到时,施起政来,和担不担任太守并无两样,都可随心所欲。
郡丞秩不过六百石,自己一个都亭侯完全可以胜任。太守秩两千石,等到立下大功,也唾手可得。
“先生高见,仁受教矣!”伯仁心悦诚服地拜首。
贾诩忍住心中得意,坦然受了这一礼,提醒道:“为了防止事情有变,公子还是早些做一封书信与卢使君,言明心意,否则,若是卢使君向朝廷上表他人为渤海郡太守,反倒是不美。”
“先生所言甚是!”伯仁既然有心为一方百姓谋福利,自然不会拖延下去,迅速写好一封书信,将在渤海的见闻,所思所感告知卢植,表达出仕渤海的心愿。伯仁深信,卢植爱惜自己才能,是不会拒绝自己的这一请求的。
那剩下的就是治理渤海的问题。贾诩只适合站在幕后出谋划策,赵云和徐晃有大将之才,可召为从事,执掌兵权。伯仁很快发现,自己缺少文官,尤其是缺少有治民经验的文官,除了向卢植申请一批人来应急,还是需要自己多多挖掘人才。
虽然许多日后名闻天下的谋士现在还被埋没在民间,但留给伯仁的时间已然不多。何况,天下太大,许多谋士都有外出访友居无定所的习惯,伯仁只能就近搜罗人才。这个时候,伯仁很感激卢植,如果不是卢植帮忙宣传自己的名声,自己招揽人才的时候对方多半不会应允。但现在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伯仁觉得还是很有希望的。
既然决定在渤海郡落脚生根,伯仁一行便不急于离开。在等待卢植回信的日子,伯仁决定先往东莱走一遭,那里是一个伯仁最喜欢的武将——太史慈的故乡。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人。在三国群英中,他算得上是唯一集结了仁、义、礼、智、信、忠、孝、勇的人物了。无论是关羽也好,赵云也罢,其实都被过渡美化。
就因为孔融对太史慈母亲有所照拂,太史慈便愿意单枪匹马杀入重围救援孔融,可见其忠、义。不负使命,以奏曹史的身份完成郡守颁布的任务,可见其智、勇。与孙策盟誓,依约来投,可见其信。侍奉母亲,天下称颂,可见其孝。如此种种,不一而论。
如果史书记载没错的话,现在太史慈还因为截获州里的奏折得罪州官而避难辽东,一直到四年后,才会返回青州,北海救孔融偿还恩义。此时,太史慈的母亲应该一人独住,日子过得很辛苦。
不过,历史已经改了,伯仁刚刚得知消息,韩馥出任青州牧,原来仇视太史慈的刺史已经离职,想必太史慈听闻这个消息一定会返回东莱。伯仁想利用这个机会去拜访太史慈的母亲,尽量招揽太史慈。
从渤海到东莱有一千多里的路程,伯仁仗着乌骓马快,只用了短短是三天时间便抵达黄县。太史慈在东莱十分有名,伯仁随便向人打听了一下,在城中七拐八拐,便来到一座破旧但不失整洁的房屋面前。
“请问这里可是太史子义的家?”伯仁隔着土墙,沉声问道。
一名老妪闻声很是疑惑地走了出来,自己的儿子是完成了太守布置的任务,也由此知名于世,但却不得不避祸辽东。自从子义走后,鲜有人对自己问津,街坊们虽然对自己私下也很照顾,但为了避免惹祸,不得不表面对自己疏远。自己一个老妇人,无依无靠,日子过得很是辛苦。是谁会在这个节骨眼来找子义呢?难道是子义在辽东结识的朋友?
“公子是何人,如何认得老妇
第八十一章子义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