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此人想这是好事,但只怕这封信是声讨汪直的信,到时汪直看了信,大怒之下或许不问青红皂白就将他这个“来使”斩了。
胡宗宪又轻点了一句,既然答应了就做好此事,不要想着留着汪直那里不回大明,那样会让你的家属、亲朋为你担心。
这句话也厉害,意思是,你若留在那里不回来,就会连累你的家人受到株连,你自己惦量惦量。
于心理学这一方面,戚继光在胡宗宪这个恩师跟前偷学到了不少,受益匪浅。
胡宗宪在信里问候了汪直后,告诉他,首先他个人是支持试点开放港口进行海上贸意的,这件事上朝庭有点儿禁之过度,即使不予支持,也用不着强力打压。物极必反,贸意不成就变成了抢劫,这也是倭寇不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汪直看到这里,就产生了对胡宗宪的认同感,没想到明朝大员之中,竟有这样一个可以引为知已之人。
再下来胡宗宪又说,徽人重乡情、念故土,自已是这样,想必汪船主你这个老乡也是这样吧?自己已拟折,准备上奏朝庭,开放几个港口试点。同时自己已将汪船主老母妻儿从监狱里接出,派了专人照顾,有什么事情自已一已承担,想来朝庭应不会怪罪。
看到这里汪直心里很是感动,信里未有提出一丝一毫要求汪直要这样做、那样做,有的只有知已话、无私的帮助。
汪直重重地赏了送信人,对这个送信人他是知道的。
胡宗宪让此人送信还有另外一个效果,你看,我连监狱里关的海商都敢放出来,这么信任的让他来送信,你应该就知道我的态度了吧。
胡宗宪很快就收到了汪直的回信。汪直在回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汪直说,确说胡大人所说,徽人重乡情,自己怎不念故乡的山水呢。胡大人高瞻远瞩,所说与五峰心中所想不谋而和,只盼胡大人早日促成港口试点一事,到时朝庭多增税收,倭寇之患也不兵自消。到时若有冥顽不改的,不用朝庭一兵一卒,五峰亲带人马,自将所剩残孽扫除殆净。
胡宗宪看完信,心喜——鱼儿自己已经咬钩了。
不要认为胡宗宪心里这样想,就是有什么阴险的目的,也不是。如果要将人的心理活动都公开出来的话,只怕每个人都有过龌龊的一面。
胡宗宪的想法就是先以戚家军的武力,断了汪直的暴力贸易的路子,然后再想法招安汪直,以达到肃净倭寇的目的。而这些事情最终的目的呢,是为了自己的步步高升。
胡宗宪给汪直的信里是那样说的,也是那样做的。他已经将提议试点开放港口的奏折送了上去,然而,奏折到了首辅严嵩那里就被压了下来,嘉靖皇帝连见都没有见上。
严嵩压住是因为严嵩只求稳,不想求变。是呀,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什么有什么,变什么变啊!万一再引进什么祸害来呢?就这样挺好的。
想变的往往都是中下层,中层是想变而有机会向上;下层是穷则思变。
开放港口的折子被扣下来不要紧,胡宗宪则继续进行着自己的计划。
啊!那不是成了欺骗了吗?
在胡宗宪看来这不是欺骗,我已经将奏折递了上去,准不准就不是我能左右的事了。该进行的计划我还是要进行的。
其实胡宗宪完全有稳妥安全的方法,就是联名一些同样有此想法的大臣上书,这样力量更大一点儿,只待朝庭想通允许后,倭患自然而然而解。而现在却一心想要招抚汪直,招得好是大功,招不好就有人在背后落井下石,落个里通巨寇的罪名。
但是这样有功劳吗?联名上书能有多大的功劳啊。
安全稳妥的日子也就是平庸的日子。将自己置于危险的漩涡中,也就是将自己置于机会四浮的漩涡中——危险与机遇往往并存。
正如别人都要隐瞒患情,而自己如实相报一样。现在戚继光驱倭有功,自己收到了赵文华的来信,说朝庭已拟给自己升职。
小乔觉得一个字一个字的学太慢了,他最想要的本领不是摇着折扇“子曰诗云”的走路;而是谁见了都不敢欺负,而见谁不顺眼就可以收拾的一身武艺。
时间不等人啊!
哈,小小年纪竟然懂得这个。
小
第一二七章 八面玲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