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作为上影厂德高望重的老厂长,徐老先生现在也退休了,但是喜欢缅怀当初上影的几起几落的光辉历史,也更加对后辈们寄予hou望,希望上影厂能重新振作起来。
徐老给陈非讲上影的历史!
上海是中国电影产业的发祥地,在建国之前,就有中国电影界的中心。在近代欧美出现了电影狂潮时,上海滩已经跟随了世界潮流,不但成立了众多的电影院,并且,电影产业蓬勃发展,出现了一堆具备影响力的电影公司和电影明星。
建国后,上海的电影人才出现了分流,一部分留在上海,一部分去了香港,一部分去了台湾。
建国初期,上海、香港两地,文化产业先后爆发出了惊人的奇迹。上影厂的美术动画,曾经享誉世界。香港的电影产业,曾获得东方好莱坞美誉。
上美影在上影中,获得的国际褒奖更多,但是并不是说上影的电影制作能力弱,建国以后,拍摄了一堆的《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鸡毛信》、《铁道游击队》、《红色娘子军》等等在全国具备影响力的作品。但是,这些主旋律作品,在海外是没有市场的,更别说获奖了。
而在计划经济时代,上影厂赚钱太容易了,没有残酷的市场竞争,电影的制作理念和器材,基本上没有多少改进。80年代时期,中国的电影制作的技术和理念,基本上和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差不多。90年代主要的进步,大概是电影开始以彩色电影为主。
在过去的体制中,政府给上影下达一个指标,比如每年制片十多部二十多部。电影拍摄完成后,政府直接用买断的价格,给予制片厂一笔绝对能利润的采购价。
行政部门采购的影片,直接布置任务,让全国各地的电影院去放映。观看电影也有指标的。所以,各地经常出现组织许多单位职工,学校师生集体去观影,然后,让人写读后感。
这种僵化的体制下,观众缺乏选择权,电影必看,而且要写读后感。制片厂不用考虑观众的感受,反而一个劲的塞入很多教育意义的内容进去。
而在影视的器材方面,也是差不多。在80年代,国内的电影器材,基本上还是按照60年代的技术标准生产的,甚至,80年代的电影拍摄,还是以黑白为主,电影制片厂没有更新换代器材的需求。而国内的生产器材的厂家,也没有必要钻研技术,去生产技术含量更高的器材。
由于体制相对僵化,造成市场意识不强。
市场一开放,日本电影、好莱坞电影、港片的冲击下,没有适应市场竞争的上影就连续遭遇亏损。经历了90年代市场化的冲击,在21世纪初,上影厂此时就是一个烂摊子。
在03年时,刚刚组建的上影集团,塞入了一些赚钱的酒店业务,才勉强能发的起上影集团电影、动画等等部门老职工的工资。
不过。上影的资源上,着实非常丰富,光是在上海地区的厂区的占地面积,就足以让人羡慕的要死。上影厂光是一个车墩影视拍摄基地就有43公顷。
这么一堆的好资源,因为市场意识不行,创造的效益的能力却是很低。
这正是应征了一句话——民企造假,国企低效。
简单说,刚刚释放出来的市场经济猛兽,由于没有积累监管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这一过程中,很多企业家的道德节操不够,大量的民营企业为了赚钱,各种风险都敢尝试,贿赂、造假、偷税、山寨、抄袭。用一堆违规的手段,增加竞争能力和效益,这是早些年民企的常用的战术手段。
而国企低效,本质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竞争意识bo弱。一开始执行计划经济,效率是非常高的。时间长了,缺乏了ji烈的市场竞争,自然容易僵化,低效。
而在90年代末,很多国企,纷纷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减少了行政资源的支持,让其自负盈亏,这就像让孩子断奶一般,不断奶是无法健康成长的。
上影集团虽然在转型,但是还没有彻底断奶。
2003年,任仲伦上任上影集团总裁时,偌大的上影集团公司税前盈利200万元,税后则是亏损的,集团的负债率达76。8。如果不是政府财政补贴一部分,上影恐怕会更难熬。
也正是因为,历
第二百零四章卧虎藏龙的上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