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时狠狠打击敌对力量,这原本是一个无需担心的情况,朱元璋对他的信任不仅仅是由于他对情报系统——锦衣卫的直接掌握权,更是他对国家控制的核心部分。
这份权限仅赋予了徐允恭,所有的行动安排都必须亲力亲为,不容他人干涉。
为了以防万一,徐允恭在撰写这封密奏时始终独自完成任务。
直到前往皇宫的路上,也是他独自策马前往诏狱。
随后,按照规矩和习惯,在一名太监的带领下前往皇帝所在宫殿,整个过程中他并没有拿出任何物件或委托小黄门呈递,表现出一种谨慎的态度。
徐允恭虽然在完成任务后心存忧虑。
他在这份奏疏中所表露的主张过于激烈,甚至可能显得鲁莽。
特别是这个行动针对的是当事人之父,这无疑使徐允恭在行动前内心充满了犹豫和不定,对于后果难以准确评估。
胡科当时所说的话确实很有说服力,现在他们需要向皇帝说明情况,并提出处理问题的思路。
即便是皇帝不予采纳,这也可以表明衙门这段时间并非只在旁观。
至于胡科所讲的那种以毒克毒的方式,徐允恭内心还有一丝犹豫,但他最终选择这种方法的原因,全在于他对比当前所有可能性后得出结论:这是目前为止最好的办法。
毕竟,徐允恭算得上从小就跟在朱元璋身边的孩子,虽然他对皇帝的了解不及那些跟皇帝并肩奋斗的老臣,但在年轻人中,他的见识也算难得的。
因此,徐允恭自信地相信,如果按往常方式说出些冠冕堂皇的空话,陛下或许不会马上把怒火发在自己身上,但长远来看,事情发展下去,一旦有机会,陛下一定会用雷霆手段加以惩罚。
他与那些只是在皇位上游离、操纵大臣的前任相比,朱元璋更加坚持自己的做法。
这使得他对下属的要求极高,你既然坐在这个位置,就不是光拿薪水不吃工作。
遵循规则行事在朱元璋眼里已经构成罪行,真正投入一切的员工才是他心中的理想公务员。
徐允恭将他的建议书亲自放于朱元璋办公桌之上,但未与其直接对话——那时皇帝正忙于其它事务。
这也合乎徐允恭期望的情况。
建议的力度如此之强,避开与皇帝对话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最终走出午门,徐允恭深深松了一口气。
这一过程,他像是 ** 中的胜者,赌赢的是皇帝接受建议的可能性,同时也赌赢了胡姓先生策略的效力,将能成功援救燕王。
然而,当时的徐允恭没想到,他认为的奏本被皇帝注意到后,并未避免受到其它大臣的知晓。
直到他重新回诏狱辛苦了一整夜,第二天就听到从皇宫传来消息——他的谏言像雪花一样铺满在了皇帝面前。
这份意外让徐允匆忙的脑子一片混乱。
年轻的指挥使毕竟缺乏重大经验,战场虽是血腥,久历之后会使人产生某种程度的适应感,但朝堂斗争却是不同的,口头攻势的力量足以穿透人心。
而这正是那些东西放在你的头顶、耳边的事情,它们比战场的挑战复杂且难以预料得多。
"战场上的事体,若是你感到无法接纳,唯一的办法或许只是退出战场,寻找另一块不受硝烟洗礼的土地,从此再也无法目睹 ** 实弹、鲜血淋漓的场面。
相比之下,同僚之间的指责与检控则另有一层深义。
这如同飘浮于空气中的微尘,一旦 ** 四起,各种忧愁困扰会不绝如缕,如影随形,无论你躲闪到何处皆无处逃避。
徐允恭原本想要急忙赶入皇宫向陛下谢罪,但出宫前恰好遇到了正闲庭信步在御史台里的胡轲。
一番对话让徐允恭打消了前往解难的意图。
第193章 担心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