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唐朝时期,这里可以算是国术的第三步开始了。为什么?因为道家修炼,从外丹体系转变,真正的形成了以内丹为主的修炼方向!内丹是什么?一是内之生机,也就是生命力;一就是内在之精神。当然,这里的精神,涵括面是很广的,而不仅限于今天西方所说的‘精神’。
内丹修炼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人生命形体的自我开发和精神要义结合的开始。而作为紧跟着道家修炼共同发展的雏形国术,自然也在这个标志性的时代跟着有了标志性的发展!从和兽于人的争斗保命,和自然的争斗保命,转变成了内修升华,体验人生真意,寻求人生更高层真意的,新的更进步的体系。
这时候,修炼人和国术人,追求的已经不只是生存,而是上升到了自我探求,道的追寻层面了!这是一个形而上的演变阶段。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就是太极文化形成的‘太极拳’!
今日考察太极拳历史的人,基本追溯到张三丰,就已经是矛盾横生了!太极拳是张三丰创造,还是陈王庭创造,这已经形成了两种论调!事实上,唐朝道士许宣平,就已经创编出了‘太极三十七式’!只是今天,以武当祖师张三丰为创始人的太极拳流派,认可的是张三丰;而太极拳真正广泛的为社会所知,却是杨氏太极拳的杨露禅父子的作用。而杨露禅,有史可查的师承,那就是陈家沟的陈长兴。
许宣平的‘太极三十七式’,在两个传承的争论中,似乎人为的被忽视了!张三丰,或许是三十七式的演化和进步者,但陈王庭,退休的武将而已。虽然史料上说他经常一卷《黄庭经》常伴,但要是说凭借一卷《黄庭经》,就能改变武将一贯的刚猛厮杀路子,转而形成柔化的以太极文化,实际上是整个道教文化核心为指导思想的‘太极拳’,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也许当年的‘太极三十七式’只是在道门之中隐秘的流传,但在张钺心里,从宏观的角度,认可的却是国术从唐朝到下一步的这种演化,也就是生命深一层追求的这种演变历程。‘太极三十七式’,是国术演变成一个新的阶段的标志!唐朝,是一个矛盾的朝代,因为出现了佛道同尊的时代背景!‘太极三十七式’的创建,在那个朝代,应该是得到了一定的流传的!而这种流传,带给修炼人的,带给国术人的,一定不会只是那三十七个式,而是一种思维的转变,一种道家文化和搏斗保命之术新的思路。
这种思路形成的历史年代,显然是艰难的!因为在那不久,唐朝开始了分裂,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场面。战乱的年代,社会上某一行业或某种专业,显然是没有大规模发展的土壤和环境的,但是深山里,道观里,这种体系,还是在缓慢的形成和成长着。
‘太极三十七式’,它的意义不在于和太极拳相关,而是标志着一种道家修炼体系方法和拳融合的开始。同时也标志着这种方式的社会化。事实证明,某个历史阶段,其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都是符合那个时代的特性的。也就是说,有‘太极三十七式’的那个时期,同样的会有了诸如形意多少式,八卦多少式,两仪什么拳之类的开始。只是,在无史料记载和其它流传的情况之下,今天最原始的那种开端,不为我们所知罢了!也许那种最原始的开端,在后世改头换面,或者为大家所吸收分解了。这些都是藏在历史中的东西,只能去臆测和分析揣摩。
但是有个佐证,佐证来源于诗圣杜甫那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看看杜甫对公孙大娘舞剑的描述:“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爧如羿射九日落,娇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公孙大娘一介梨园,但是这‘剑舞’的水平和体现出来的东西,国术行人自然知道,这已经是达到了剑术的宗师水准了!再者,‘草圣’张旭观其舞剑之后,草书水平获得了境界的跨越,这是周所皆知的,那么公孙大娘的境界,这已经足以称得上‘出神入化’了!而公孙大娘是有弟子的,自然也有师承,这最少说明,剑术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有了体系和传承。剑术形成了体系和传承,作为人本能善使的拳术,以推论,自然也是已经形成了系统的。
可惜的是,自唐至宋的武术发展体系和成果,只能得见于廖言片语之中,无法知悉其貌!由唐至宋,这是武术发展历史上的第三
第四章:国术溯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