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上座部佛教,确实让张钺感受到了一种和国术一样踏踏实实的脉络。
首先是关于佛教两个字的解释。南传上座部对佛教两个字的意义传承,来源于巴利语-buddha-sàsana。buddha是古印度语的音译,是佛陀的意思;按汉语的读法近似于‘布特’的发音,意思是觉者,就是觉悟了世间,人生真理的人。而sàsana意思是教导,教法,教诲。合起来,佛教的意思就是佛陀的教导,或者说觉悟者的教导。
单单这个解释,已经让张钺愿意接受了!抛开了宗教,抛开了神话,简简单单。觉悟了世间人生真理的人,这其实就是修行到了一定程度一定了知的人。
就像张钺在国术修炼上的体悟,一步步的走过来,越来越了解自己的身体,越来越明白自己的心;当有了这两个基础之后,他对世间和人生的道理,也是了解的越来越深,很多事情,能一眼看穿本质,一眼明白究竟。这,其实就是南传上座部说的那个觉的过程。只是,觉,有层次,有深度,有程度的分别。这其实就是一个修炼的精进,次第的过程。
南传上座部佛教,虽然带了南传两个字,但其实在它的深义里,并没有南北之分,只是现在佛教参杂了太多的东西,太多的不属于觉悟者的教导的东西,他们这是为了做个不混合的说明,才有了南传两个字!
这个说法,也是深得张钺的心的!张钺对国术的一个概念,很简单,就是三个字:练,养,打!在他的心里,哪有什么拳派,拳种的区别?纵观他下了莲花山以来,他跟同道的介绍,只是说自己是练国术的,从来没说过门派拳法,包括他多次打斗用的东西,也是抓着什么用什么,反正都在他脑子里,在他身上!
和南传上座部一样,其实归纳他们的概念,就是两个字:正法。
接下来,张钺在南传上座部的典籍中,了解了释迦牟尼的平生。虽然是大概的观看,但是张钺却又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首先,释迦牟尼在王宫的时候,张钺发现,老牟子学的东西不少!首先是读书,读的是当时印度的一些经典,他老父亲,也专门请过有学问有名望的大家来教过他。这不由让张钺想起了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那个大家让他联想到的是大儒两个字。
然后,作为王位的传承者,老牟子还学了骑射乐器跳舞一类的技艺,这也是博学多才的人了,这跟中国的圣人孔子要求的儒学子弟,是基本接近的。
最值得张钺关注的是,老父亲是重点让释迦牟尼学过武术的!当年印度的武术是怎样的不知道;但是综合当时存在的一些修行方法和今天流传下来的瑜伽的影子来看,印度当时真正的武术,绝不会像今天的体操搏击之类的东西一样,单纯的劳作肢体!这是张钺看到的一个重点!因为由此才能更好的结合老牟子之后的人生历程中的几个大的选择。
坚定的离开皇宫之后的释迦牟尼,第一个重大的选择,是跟随了当时的禅定大师阿腊拉.咖喇马修行禅定。并且证得了世间的最高禅定境界,这个时间有那么几年,坚定了决心的老牟自然是修行刻苦下了大功夫的,否则不可能超越他的老师,如此之快的到达此殊胜微妙之境!当然,释迦牟尼,也可以算是个天才!什么是天才?天才其实就是执着于自己的追求和精神的人,敢于去追求的人!
禅定是什么?用咱中国的东西来对比一下吧!可以相当于中国的丹道修炼性命双修的性功这一块,当然,不是完全等同。丹道的性功,同时是跟命功修炼相挂钩的!也许,可以用西方的名词来说一下,叫‘精神修炼’吧!但是精神修炼说法对禅定的表达,又相差的太远,也只能说成是表达了一部分的意思而已。
天才的释迦牟尼,在达到世间禅定的最高境界之后,仍然不满意这种修行,记住了,只是不满意!不满意之后,他又来到了人生自我选择之后的第二个地方:五录韦喇苦行林。
在苦行林,他开始了苦行修炼。其中两个核心的修行方法:闭气和断食。
不得不说,我们今天来看关于以千年未单位记载的历史事件,一定要懂得有自己独立的,客观的思维能力,千万不要迷在了字面!否则,拿来当指导的话,肯定要走错路!
闭气,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不是不呼吸!牟尼
三十三章:张钺眼里的释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