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祯皇帝的印象里,自己可是有一段时间没有来过皇家学院了虽然距离上一次来皇家学院的时间过去了还不到三个月。
由于早朝上朝的时间早一些,散朝的时间自然也早一些,所以崇祯皇帝很任性的选择了在宫外随便找一家酒楼吃饭。
当然,这家酒楼暗中也是锦衣卫所控制,只是表面上没显出任何特别的地方罢了。
崇祯皇帝跟王承恩还有方正化在一张桌子,其他的锦衣卫和内厂番子分散在周围的桌子,确保只要有情况,众人都能及时的围在崇祯皇帝的身边,替他挡掉一切危险。
两个小炒加上两个炖菜外加一碗米饭,这就是崇祯皇帝的中午饭。
只是比较可惜的是,崇祯皇帝来的时间说不上太早也说不上正好,喜闻乐见的报纸讲读这一环节没能赶上,只能侧耳听着附近在吃饭的百姓们高谈阔论。
得益于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所定下的规矩,还有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又一再强调,所以民间对于朝堂上的事儿议论起来那是毫不在乎除了骂崇祯皇帝是脑残还有后宫之事,剩下的随便议论。
而自古以为,中国的老百姓就以议论政事为乐,要不然后世怎么出来那么多键盘治国,嘴炮开疆的键盘侯的?
如果仅仅是这样儿也就算了,关键是总有些键盘侯是脑袋里边能养鱼,僵尸都对他们的脑容量感觉失望天天跪舔跪的习惯了,丫的直不起腰来了!
这种人,可能只有屎壳郎对他们脑袋里的东西很感兴趣。
至于说议论国事这种爱好上面,其他的地方随便挑随便选,大概也没有哪个地方的能比京城的老百姓玩的更溜。
就像是后世的出租车司机,别处的不说,只要是京城的,你跟丫提一嘴国家大事中美关系什么的,丫的就能从出发地点给你侃到目的地,而且还不带重样儿的。
别管什么有的没的真的假的,总之都能给你侃的一愣一愣的,让你直感觉只人不去治国,当真是可惜了人才了,顺便再感慨一番高人在民间云云。
这大概是身处于天子脚下,消息更灵通一些的好处。
大明朝的百姓们也是如此。
尤其是崇祯皇帝还不要脸,一边暗中派人在大明朝散布自己是如何勤政爱民,又一边大量的宣传自己如何带兵亲征,把外族杀的人头滚滚。
这样儿一来,大明京师的百姓们可就更乐呵了。
君不见,大汉孝武皇帝刘彻为什么被人传颂了千年?
还不是因为这家伙把匈奴给打残废了,为了两匹马就派大军万里征伐汉人的基因深处就好这一口儿。
从炎黄之时就已经种下的基因,无论如何也不会改变,哪怕只是被深藏了起来。
至于说刘彻同学后来治国不行,把大汉朝搞的有点儿民不聊生的意思,但是下了个轮台罪己诏之后,大汉朝的百姓就选择了原谅他。
更进一步说,文景之治这个词大部分人都知道,但是有多少人清楚孝文皇帝和孝景皇帝的功绩和生平的?
这两位治国一流的皇帝,谁也比不过孝武皇帝远征匈奴和西域带来的名气更大一些。
由此可见,汉人骨子里好征伐的基因就是怎么样儿也抹不去的。
崇祯皇帝觉得这样儿就挺好,没有自己斗个什么劲,看看人家大汉朝,哪怕自己都要唱凉凉了,照样吊打外族,这才是真正的牛逼。
中国还有一句话是流传了几千年的。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或者说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有着崇祯皇帝这么一位扛把子,大明朝这个耕种堂口上上下下又开始想着多弄点儿土地了。
距离崇祯皇帝不远的一张桌子围坐了五六个大汉,个个看起来都是膀大腰圆之辈,浑不似平常百姓。再离的远一些,还坐着一个飞鱼服打扮的锦衣卫。
整个酒楼的人都没有把锦衣卫之人当回事儿只要不骂皇帝,他们根本就不出声管百姓们谈论些什么,哪怕是破口大骂当朝首辅,他们也只当听个乐子。
旁边桌上的为首之人端起酒杯呷了一口,开口道:“我估摸着新军那边儿应该快开始募兵了
第二百九十四章 还不如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