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仕途
成化二十一年三月二十日(1485年4月4日),方献夫出生于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良登村),他一出生,父亲就去世。然而,逆境并未阻挡住他前进的脚步。自小聪颖好学,方献夫在青年时期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
弘治十七年(1504年),他不负众望,在广东乡试中一举中举,这是他步入仕途的第一个台阶。紧接着一年,即弘治十八年(1505年),方献夫更进一步,成功通过了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这是古代文人梦寐以求的荣耀。同年三月二十六日,他被选为庶吉士,这对于任何一位新科进士而言,都是极高的荣誉,意味着有机会在翰林院深造,为日后进入国家权力核心铺路。然而,正当方献夫准备以此为契机,告假回乡侍奉年迈的母亲时,命运再次捉弄了他,母亲黄氏竟在此时去世。突如其来的双重打击使得方献夫不得不留在家中,遵照古礼,为父母守丧,这段时光对方献夫来说,既是情感上的巨大考验,也是心灵成长的重要阶段。
正德四年至五年(1509-1510年),方献夫的仕途重新起步,他先任礼部主事,旋即调至吏部,升任员外郎。这一时期,他不仅在官场上步步高升,更重要的是,在与同僚的交往中,结识了对他影响深远的王守仁。正德五年,方献夫与主事王守仁的学术交流,使他深受心学思想吸引,最终决定拜王守仁为师,这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方献夫对王守仁的学说产生浓厚兴趣,并主动请求成为其门生,这一选择不仅丰富了他的思想世界,也为他后来的政治实践提供了哲学基础。
正德七年(1512年),方献夫因健康原因告病回乡,此后的十年,他在风景秀美的西樵山潜心修学,这段隐居生活对方献夫来说,是一段宝贵的精神修行期。在山中,他不仅系统学习了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更将这些哲学思考融入个人修养与治国理念中。西樵山的十年,远离尘嚣,方献夫得以静心思考,深化了对儒学、特别是心学的理解,为他日后的复出与在政坛上的活跃,积累了深厚的学识与智慧。
二、请正大礼
嘉靖元年(1522年)夏天,方献夫重返朝堂之际,正值明代历史上着名的“大礼议”事件沸沸扬扬之时。这场争议围绕着明世宗朱厚熜如何尊称其生父兴献王的问题展开,成为朝野上下关注的焦点。方献夫深知其中利害,他草拟了一份奏疏,表明自己支持世宗将生父尊为皇考的立场。然而,目睹朝中因意见不合而引发的激烈冲突,方献夫一度犹豫,未敢立即呈递自己的奏疏。
到了嘉靖三年(1524年),方献夫的奏疏意外地被另一位支持“大礼议”的关键人物桂萼发现,桂萼随即将其与其他支持者的奏疏一同上报给了明世宗。世宗阅后大悦,立即将这些奏疏分发给群臣讨论,此举无疑将方献夫推到了风口浪尖。原本就因“大礼议”而分裂的朝堂,对方献夫的态度更加两极分化,一些大臣视其为“奸邪”,避之唯恐不及。
同年四月,以给事中张嵩、曹怀、章侨、安磐为代表的官员,公开要求罢免方献夫,并反对世宗更改献帝称号的决定。面对排山倒海的舆论压力,方献夫试图请假居家以避风头,未果后,他于四月末递交了更为详尽的《大礼》论着,系统阐述自己的观点,表现出坚持己见的勇气。
六月,局势进一步升级,郑本公等四十余名官员联名上书,强烈指责桂萼、张璁等人为“奸邪”,并将方献夫等人一并列为“为非作歹”之辈,认为他们的行为比前朝权奸刘瑾、魏彬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如此,明世宗并未被这些言论所动,反而在六月十三日任命桂萼、张璁为翰林院学士,方献夫则被提拔为侍读学士。这一决定激起了更大范围的反对声浪,方献夫本人亦两次 上 疏 恳请辞退,均遭世宗拒绝。
随后,监察御史王时柯上疏,直指“议礼诸臣”如桂萼等因迎合上意而获得晋升,而那些敢于直言的大臣却遭到贬谪或惩罚,他呼吁皇帝应广纳忠言,区分忠奸,建议宽恕如薛蕙等直臣,同时允许方献夫等人辞职,以平息争议,恢复朝堂的公正与和谐。
最终,在九月五
第166章 明朝名臣方献夫:从西樵山到内阁次辅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