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除了曹操、荀彧、赵达三人,无人知晓许都的密报上究竟写了什么,但那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却在第一时间传遍了整个中原。
此话一出有人拍案叫绝,有人后知后觉。
只有蔡吉知晓这句话本该是由八百年后北宋的名臣文彦博提出。
所以在得知荀彧向曹操进言要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后,蔡吉五味俱杂地赞了一句,"荀文若真不愧为王佐之才!"蔡吉的赞叹引起了在场田丰、崔琰等人的共鸣。
诚然田丰素来自视甚高,却也不得不承认荀彧的这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确实是神来之笔。
而目前正负责科举事宜的崔琰更是懊恼地向蔡吉拱手请罪道,"臣等未能洞悉开科取士之精髓,实在有违背主上重托。
"蔡吉哪儿会为这种事怪罪崔琰等人,连忙摆手道,"季珪先生无需自责。
孤首创开科取士,亦未能提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而今又怎会因此责怪诸君。
"郭嘉敏锐地从蔡吉的只言片语中听出了些许弦外之音,于是抱拳问道,"主上不曾想过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蔡吉沉吟了片刻,斟酌道,"不瞒诸君,孤确曾想过此事,但不及荀文若这般思路清晰。
更何况以孤之身份也不适合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蔡吉的这番回答可谓半真半假。
以她的身份确实不可能像曹操那样理直气壮地借天子的名义宣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相比历史上文彦博的"与士大夫治天下",荀彧在给曹操的进言之中多了一个"共"字。
这个"共"字不仅带着咄咄逼人的气势,更让蔡吉难以效仿。
毕竟她现在还是汉臣,以汉臣的身份宣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在政治上几乎等同叛汉自立。
不过真正让蔡吉错过这句政治主张的却并非是她的汉臣身份,而是"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后半句"非与百姓治天下"。
宋代熙宁四年(1091年)三月戊子,宋神宗在资政殿召对二府大臣议事,三朝元老、枢密使文彦博对神宗说:“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
以失人心”。
神宗说:“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的回答是:“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这段宋代关于“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著名对话,蔡吉早在前一世时就已耳熟能详。
撇开两宋相权意图制衡皇权的历史背景,文彦博的一席话无疑是道出了中国传统政治的本质。
当权者的天下,不见得是百姓的天下;当权者的利益,不见得是百姓的利益。
一个国家一个王朝越是弊病丛生的时候。
两者之间的矛盾就越是尖锐。
君王要消除弊病维持统治就必须要在两者之间做选择。
而在短期看来前者往往更能让帝王投鼠忌器。
所以文彦博敢在宋帝面前坦言"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而从长期看来百姓才是决定一个国家存亡的基石。
至于后世的国民党统治后期,却是连士大夫阶级也被通货膨胀搞得一贫如洗,结果当然是史无前例的大革命。
如今的汉末士大夫还只是一个新兴的阶级,远不及贵族世家来得天怒人怨。
但蔡吉却知一但士大夫阶级借助科举登上历史舞台。
便会迅速取代贵族成为新世家。
而新世家在历次民族危亡中表现出的节操却远不如旧世家。
既借助士大夫的力量逐鹿天下,又担心这股力量有朝一日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这种对历史走向的了解令蔡吉内心产生了矛盾,也正是这种矛盾让她错过了提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时机。
不过蔡吉并不会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告知在场的幕僚。
因为无论是田丰、崔琰,还是郭嘉、贾诩,都可以划归为士大夫阶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蔡吉和八百多年后的宋神宗一样是在仰仗士大夫阶层来治天下。
区别仅在于这股势力在汉末尚未成熟,而在北宋则已根深蒂固。
这并不是说蔡吉在怀疑麾下谋士的忠诚,而是有些事一旦说出口,就会在君臣之间埋下猜忌的种子。
在场的幕僚并不知晓短短一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带起了蔡吉心中诸多矛盾。
但大多数人都接受了她的解释。
唯有郭嘉暗暗观察到刚才蔡吉的眼中闪过了一丝犹豫。
但他并没有当众点穿。
而是轻咳一声将话题转回了科举本身,"主上,曹丞相已将邺城初试定在来年二月,龙口初试可需延后?"郭嘉的进言倒是提醒了蔡吉,邺城科举在名义上好歹也是全国性海选。
龙口若赶在邺城之前开考难免会被人诟病为与朝廷争夺贤士。
因此蔡吉当即便点头决断道,"那就将初试延后至来年三月。
"蔡吉素手一挥,令诸多前来应考的士子不得不留在龙口过年。
孙权便是其中之一。
掐指算来孙权以孙亚夫的身份
第二十八节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