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章节(16点)
建安六年(201年)的孟春咋暖还寒,洋洋撒撒的雪花宛如粉杏,为许都的亭台楼阁披上一层雪白的素妆。刘协身着青色常服负手立于窗前,远眺风雪朦胧中的琼楼玉宇,眼中充满了难以掩饰的焦虑。
一年中袁绍伏诛,邺城光复等一系列的捷报本该让汉廷上下弹冠相庆才对。可身为汉天子的刘协心情却始终开怀不起来。在他看来逆贼的灭亡固然值得高兴,可曹操的权倾朝野更令他寝食难安。随着曹军在黄河以北取得一场又一场胜利,曹操的威望也随之与日俱增。哪怕他在外征战一年,许都的文武依旧是以曹司空马首是瞻。更毋庸说荀彧等人情愿五百里加紧地将重要公文送去河北绝断,也不愿意让这个近在咫尺的天子亲政。
“陛下,吴大夫、董将军求见。”
小黄们的通报声打断了刘协的思绪。年轻的天子旋即坐回案边,清了清嗓子道,“宣。”
不多时小黄门便领着吴硕与董丞走进了云台殿。但见两人一进门就朝着刘协双双腑身叩拜道,“参见陛下。”
“二位卿家平身。赐坐。”刘协抬手一挥,一旁的内侍连忙为两位重臣搬来了坐枰。
“谢陛下。”吴硕与董承叩首谢恩后,便一左一右地坐了下来。
刘协见二坐定之后,又朝殿内的小黄门使了个眼色。那黄门见状立即会意地领着一干内侍退出了云台殿。眼瞅着碍事之人都已清场,刘协的态度立马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只见他一把抓起案牍上的一卷奏折,急不可耐地向吴硕与董承控诉道,“二位卿家,蔡安贞竟上书请封曹操为丞相,这可如何是好?”
“丞相?荒谬荒谬”董承一听蔡吉为曹操请封丞相立马就跳了起来。其实也难怪董承会如此激动。丞相一职起源于战国。秦从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丞相,但有时也会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统一六国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年萧何独任丞相,后迁为相国。萧何死后相国一职由曹参继任。到惠帝、吕后到文帝初年,又开始分设左、右丞相由于在王朝结构下“相权”与“皇权”必然会形成冲突,很少有皇帝能长期忍受权力过大的相权。因此在皇权强盛的时期,皇帝总算不遗余力地削减“相权”。
汉武帝就曾设立内廷制衡丞相。到武帝末年,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从此到西汉末年,大司马的权势一直在丞相之上。待到汉成帝时,何武以丞相一人难以处理繁多的政事为理由,建议立三公制。于是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遂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这一措施旨在分散丞相的权力,既将丞相、御史被分割为三,三公实际上是三个宰辅。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初年又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改大司马为太尉,三公之中以太尉为最尊。此外为了加强君主权力,权归君主,协以内廷尚书,三公仅为备员。东汉末年,大权从皇帝又转移到外戚、宦官手中。三公也由此成为一种空衔。
眼下若要封相,无疑就得先废除名存实亡的“三公制”,恢复与皇权分庭抗礼的“丞相制”。本来曹操就已经够嚣张跋扈,要是再在许以丞相之职,岂不是让其如虎添翼。不过最让刘协觉得郁闷的是提议者不是别人,正是一直以来被他寄予厚望的蔡吉。难道真如俗话所言,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
相比董承的激动,刘协的郁闷,吴硕倒是显得颇为稳重谨慎。却见他在紧蹙眉头思虑了半晌之后,语出惊人道,“臣以为陛下拜曹操为相也不无不可。”
刘协没想到吴硕也会站到蔡吉那一边,瞠目结舌之下竟不知该说才好。倒是董承抢先一步替其质问道,“吴大夫何出此言世人皆知曹操狼子野心,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今陛下加冠在即,尔等不思辅佐陛下亲政,却接连献媚权臣。究竟是何居心?”
董承一席话可算是说到了刘协的心坎里。话说刘协与蔡吉同岁,今年刚巧满二十岁。依照两汉的习俗,男子满二十就可行加冠之礼。一旦完成加冠之礼,就表示刘协从一介少年成长为了成年男子。满朝文武自然也就不能再以刘协尚未成年为由阻止他亲政。因此董承的话音一落,刘协便随之挺起了胸膛摆出一副“朕要亲政”的架势。
然而吴硕在政见上虽与尚书令荀彧有诸多分歧。但有一点看法两人
第一节 精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