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在又一次被推开之后,又听到老柴头的话,那是火冒三丈,有些失去理智了,说出来的话也没遮没拦的,“你个老东西啊,竟然如此说我,咋,我看你是想把我从这个家里撵出去,自己干那扒灰的事情吧,你个老不要脸的……”
扒灰,又称爬灰,扒灰文雅的说法是聚麀。母鹿的文雅的名字叫麀。聚是共的意思。说兽类没有人那些在性生活上的禁忌和伦理,没有社会原则的约束。认为兽类有****的现象。同时这也是一个形容****的词语,是专指公公和儿媳之间发生性关系的****。
而关于扒灰一词的来历有许多种故事传说,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庙里烧香的炉子里,焚烧的锡箔比较多,时间长了,形成了大块,和尚们就扒出来卖钱用。后来庙旁的人知道后,也来炉子里偷锡。因为锡媳同音,就引申为老公公偷儿媳的隐语。
而另外还有说法是,民间的锡匠,在给人做锡壶的时候,清理型砂的过程中,故意多刮下来一些锡,刮下来的锡就藏在炉灰中。现在打金银首饰的人也是采用这一种手法,来偷去顾客的余料。这种手法比起一些正当的工匠来说,是有些不入眼。
民间的石匠,在给人做东西的时候,不完全完工,总要留一些尾巴,等买主买回去后,需要找本村或附近的石匠来消掉这点儿余工。农村的规矩,即使是这一点儿活,中午也要管一顿饭,给些工钱。这是石匠们互相照顾的手段。
《吴下谚联》中却又是另一种说法,好像就是这个谣言的源头:王安石儿子死后,他给儿媳在后院另盖了一个房子居住,可能是担心儿媳红杏出墙,经常去监视,儿媳误会了,在墙上题诗说:风流不落别人家。王安石见到后,用指甲把这句诗给扣掉了。因为是石灰墙,所以说是扒灰。其实,这种事情,都是想当然罢了。《吴下谚联》释其由来云:「翁私其媳,俗称扒灰。鲜知其义。按昔有神庙,香火特盛,锡箔镪焚炉中,灰积日多,淘出其锡,市得厚利。庙邻知之,扒取其灰,盗淘其锡以为常。扒灰,偷锡也。锡、媳同音,以为隐语。」
在民间,常常有听到公公与媳妇发生性关系,不管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人们在讲述的时候,往往会用一个俗语来称呼,谓之“扒灰”,你肯定想这是个奇怪的隐语词吧。
这里说的有些远了,先且不说扒灰一词的来源出处,先说李氏恶毒的话一出,老柴头怒急,想都没想几步走过去,就给了李氏一个大嘴巴子。
“啪--”李氏的脸都被扇偏了。
屋里瞬间陷入了让人掩吸的安静中。
一向处事不惊的柴金花都吓傻了,毕竟她心眼再多,也只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如何不害怕眼前的一幕,更何况老柴头从来没有动过手打李氏。
这一次老柴头做了一件让人跌破眼镜的事情,不但打了老妻一巴掌,接着他还觉得不解气,不由怒气横生的骂道:
“你个四六不懂的蠢婆娘啊,刚才的话是你能说的吗?你这是不想好了是吧?!万一让别人听去了,你这是要让我死,还是要让老二媳妇儿死?!孩子们还说你刀子嘴豆腐心,我看你就是被猪油沁了心,简直是屁事不懂了,什么话都敢往外说,你这是要逼着我休了你是怎么的?!”
不怪老柴头会又动手又放狠话,上面也已经具体的说了‘扒灰’一词的威力,那真可谓是能把人逼死的一个词,脸皮稍微厚那么一点的,也许会忍着指指点点坚强的活下去。而像林氏那样软弱的,肯定是会受不了,如老柴头说的那样,非寻了短见不可。
想想这都要出人命的事情了,老柴头还能像以前一样无动于衷吗,他可以宠老妻,可是却也有身为老柴家一家之主的底线,而不巧的是,李氏刚刚的话正好越过了他的底线,那他可不就不能容忍了吗。
李氏被打了一巴掌,可是她这一次却没有嚷嚷着找老柴头拼命,因为她也意识到刚才自己说的话有错了,第一次,她在老伴跟前服了软,只是低头伤心的痛哭,却一句话也没有骂,更是不知不觉的熄了去西屋找二儿媳妇麻烦的事。
李氏服了软,老柴头自然不会紧追着不放,不过他也不想就这么简单的放过老妻,难得振夫威,怎么的得让老妻长记性不可,要不然哪天再生气失去了理智说出今天这害人不利己的话来,那
第五十一章 李氏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