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不会再想着踏入官场。
上一辈的恩怨终究影响到了下一代人。
在仲怡先生的母亲逝世之后,这个约定就转移到了景和先生和仲怡先生二人身上。
逐渐演变成了,只有仲怡先生入世,景和先生才会入世。
仲怡先生说起景和先生,语气中带着熟稔和宠溺。
同窗五六年,二人本就是志同道合。
后来知道景和先生是自己的弟弟,仲怡先生还十分的开心。
哪里知道事情最后,竟演变成了今日这样。
景和先生其实早就已经放下,只是仲怡先生自己,反倒是走不出来了。
这之后仲怡先生就开始在辽国游玩,只是出去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月,只怕是也有想让景和先生安心的心思。
兄弟两个就这样一个住在归河上游,一个住在归河下游,共饮归河水,却十多年不曾再见过面。
这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做错事的人都已经过世了,景和先生现在对仲怡先生放下了上一辈的缘故留下来的怨恨,只是仲怡先生还在为自己母亲犯下的错,惩罚自己。
尤其是景和先生分明是个举人身份,却生活的如此清贫,这让仲怡先生自己感到十分的抱歉。
景和先生实在是爱书,家中大半的银两都换做了书籍,另外一部分的银钱,则是给夫妻俩的独女做了嫁妆。
这些年来,仲怡先生自己过的也并没有多奢华。
外界传闻并不贴近真实的仲怡先生。
程芜觉得,若能让仲怡先生放下上一辈的恩怨,应当可以让二位大儒都跟随自己去到云城。
“仲怡先生,在下此番来,是想为我的书院聘请您做山长,不知仲怡先生意下如何?”
仲怡先生摇了摇头,叹气道:“我身上负了一代人的罪孽,又如何能为人师长?”
“可是那并非您自己犯下的错啊,上一辈的恩怨,不应该影响到下一辈人的身上。”
往日劝说仲怡先生的人很多,这样的说法,仲怡先生听过不止一次。
倒不是上门请他出世的人说的,而是早些年在青莲书院的同窗,对他们二人的关系也知道一些,上门劝说的人并不少。
程芜这样对他说,也没有什么效果。
仲怡先生似乎是下定了决心,不会再入世了。
仲怡先生不入世,那景和先生也不会跟着自己回云城。
程芜有些着急,难道此次来扬州为云安书院请山长一事,注定无法成功吗?
第176章 亲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