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太子支持秦琅打吐蕃,放开了打,但兵力也就是现在剑南道那几万兵,另外诸羌也归他节制调动,但调不调动的了,全看秦琅自己的本事。
太子和长孙国舅的态度,让不少大臣认为,太子今天这态度,肯定是皇帝的意思,皇帝要战,所以太子坚决主战,国舅完全附和,一想及此,也就没有谁愿意再来争了。
仅以剑南道之兵,和诸羌部出战,总好过先前秦琅那计划,那几乎是要调动半个大唐区域的兵了,牵涉太大。
让秦琅只节制剑南之兵和诸羌部,还能勉强接受,毕竟秦琅是个擅用兵的,他带兵不用太担忧,就算兵少不能歼灭吐蕃军,可也不用担忧会战败之类的。
而且先前太子授秦琅的这些官职也是有端倪的,节度使再加了度支营田观察处置经略使的头衔,节度使是统兵的,度支同是管钱粮调度的,营田是管军屯民屯也是管屯粮的,观察处置使,这是人事权和监察权,经略使这个使职,从贞观初设立起,到如今已经很普遍了,属于高于都督的临时性差遣军职,负责节制一方,比如负责一道之军事。
还有个宣抚使,是用来管诸羌的。
且多是设于沿边之地,有平蛮讨敌的时候设立,事平之后往往罢撤。
在之前,经略使有时也称节度使,节帅。
只是这个称呼是口头称呼,非官方正式。
而这次太子给秦琅授节度使,再兼经略使等,重点突出的还是军政财政民政甚至是监察等大权一把抓的意思,经略使虽是一般是统一道之军政,有时也能得特权节制地方官等,但总的来说,这本来只是个军事主官还是临时性的。
故此这次授节度使再兼经略使、度支使、营田使、观察处置使等,就是等于这节度使不仅是一个军事主帅了,他还包括了各方面的大权。
秦琅这个节度使兼了这些使职后,就是整个剑南道,他要兵就调兵,要粮就调粮,要钱就支钱,甚至官吏任免罢黜也是他一言而决了。
其实秦琅在以前也曾做过一任节度使,只是事后便缴节罢除此使职了,如今再次授他双旌双节,得以专杀专赏,可见太子在对吐蕃这件事情上的意思。
用一个主战的秦琅为节度使,兼任数个使职,还领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再兼宁远军使,实际上就是让秦琅放开了手去打吐蕃了。
至于西征高昌之事,皇帝也让太子处置。
所以太子今天也是霸气十足,不再与诸卿商量,直接点了凉州大都督府长史程咬金的帅,授其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又调薛万彻、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以及西突厥大汗同俄设等从征,西州刺史兼天山军使侯君集,被太子无视。
现在承乾根本不想提这个名字。
最后还是长孙无忌奏请以侯君集领天山军为前锋,太子沉默了片刻,然后只说了个准字。
奏对结束,太子让留下三位相公用食。
于是长孙无忌和李大亮还有新升为侍中的马周便一起留下陪太子用餐,虽说刚才殿上太子发了火,可等只剩下君臣四人的时候,太子对三位相公却是十分客气,甚至一脸春风。
马周刚升为侍中,一时还有些不太习惯。
“剑南与安西同时开战,是否有些不妥?”
刚才殿上,马周没吭声,此时却又说话,太子倒没恼,反觉得刚才马先生是给他面子,此时提醒,则是真心实意为国谋虑,耐心解释说,“松州那边可以不管,有太尉在那边,吐蕃必败无疑,我们只要等好消息就行了。”
“朝廷所要对付的只有高昌国而已,而高昌虽在西域算大国,可对大唐来说,只是几座城池百余座屯庄而已,论实力,不及我大唐一个州,讨伐高昌真正有威胁的还是欲谷设,他当初从漠北逃到安西也没多少人马,可这几年却已经实力日强,如今能号令的部落人马,不下十万帐。”
李大亮听了安慰承乾,“欲谷设虽拉拢了处月处密等部落,又与高昌结盟,但不足为虑也,我大唐出兵西域,其余用不了多少兵,以二三万府兵精锐足矣,然后再征召西域焉耆疏勒诸国,还有西突厥、契苾等蕃部兵马,这些人熟悉当地气候地利,也擅骑射,对付欲谷设的突厥
第1081章烈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