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世界上并没有瑞士语,这个国家本来就是由德裔、法裔、意大利裔和很少一部分当地山民联合组建起来的。
但大家谁也不服谁,咋办呢?不咋办,各说各的呗。所以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都算瑞士官方语言。
这种现象不光体现在语言上,还波及到了行政规划。至今为止瑞士也没有一个真正的首都,伯尔尼只是联邦政府的所在地。
根据瑞士宪法规定,这个国家不能设立正式首都,就是因为几大族裔谁也不愿意让对方的城市凌驾于自己的城市之上,所以干脆就不要了。
怪就怪在这里,连国语、首都都定不下来的国家,按说就够乌合之众的吧。可就是这群乌合之众硬生生在一片鸟不拉屎的高原山脉里撅着屁股玩命干,愣是在几个大国的夹缝中拼出一条血路,建立了一个让世人都流口水的富饶国度。
放眼全世界,很少有多民族国家一点矛盾都不闹的。大英帝国因为北爱尔兰问题折腾了几百年都没消停、大老美内部非裔、西裔、白人之间矛盾越来越严重、两个牛逼哄哄的邻居法国和德国同样有移民问题。
唯独这群乌合之众挺踏实,互相瞧不上还是瞧不上,但不打不闹。他们到底是怎么和平相处又各自保持自身原则的呢,这可能和组成国家的人民有关。
用瑞士人自己的话讲:瑞士之所以成为瑞士,是因为有些德意志人不愿做德国人;有些法兰西人不愿做法国人;有些意大利人不愿做意大利人。于是这些人一起成了瑞士人。
在瑞士公民的权利非常大,大到洪涛听起来都有点嘬牙花子的程度。
比如说宪法规定,只需要凑齐十万瑞士公民的正式同意就可以修改宪法、修改国家外交政策和抵制政府的所有政策。如果说全世界有哪个国家最接近民猪,瑞士绝对算之一。
就整个瑞士领土而言,德语区占据了东部和中部的十七个州,法语区只有西部靠近法国的四个州,意大利语没有单独的州,只有两个三语州中有意大利为主的区域。
但有些地方比较例外,比如说因特拉肯。这里是单纯的德语州,但德裔精于制造,生活简单,搞旅游真是太为难了。
法裔和意大利裔生**漫、善于交际和美食,于是这个小镇就成了三语区,德语、法语、意大利语都有群众基础。因为有交流的刚需,所以时间一长,大家就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三种语言都可以掌握。
别以为会三种语言就能洋洋自得,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相当于家庭妇女、老头老太太档次。既然是旅游区,必须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各种语言都掌握不太可能,挑比较容易的德语、英语学学还是能办到的。
所以在小镇里,但凡是三十多岁以下的人基本都会五六门语言,每门还都说得不错。再好学一些、走过南闯过北的,搞不好就能再多会几门,甚至连中文都有人会。
洪涛只走了三家店铺,就遇到一个手工艺品小店的店主会几句中文,他来过不止一次中国,照片装了好几个大相册,走过的城市比洪涛这个中国人还多。
要问为啥德裔瑞士人还得学德语,难道瑞士德语和德国德语不一样吗?还真不太一样,连洪涛这个听不懂德语的人能都听出很明显的差别。
德语其实可以分成好几种,有高地德语,一般是指德国南部、奥地利、瑞士这一片区域使用的德语;还有低地德语,主要是德国北部、西部、荷兰、比利时部分地区的语言。
高地德语区的口音和语法也不太统一,奥地利德语和德国南部的口音相近,瑞士德语与德国口音差别有点大。反正德国人和奥地利人到了瑞士,不熟悉十天半个月,百分之八十照样听不懂。
但瑞士德裔却天生就能听懂多一半德国德语和奥地利德语。这有点像中国的地方方言,大部分地区的人都听不懂粤语,可是粤语区的人却能听懂其它地区的部分语言,至少不会一个字都听不明白。
那江竹意怎么就选了因特拉肯定居的呢?这还真不是洪涛的指示,也不是吉达的指点,是她自己的主意。
当年她在这片土地上下过不少心思,要说熟悉程度,从某种角度上讲应该比很多瑞士人都深。尤其是中部和南部地区,那可是她当年的领地,什么地方好、什
1017章 乌合之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