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速中文网 > 军事小说 > 新顺1730 > 第九十二章 权轻而言重

第九十二章 权轻而言重

岁小儿,胜之不足喜。”

    “借伐倭之战,定规矩、明权责、全制度,不使人去而政息,方可以为喜。方才鹰娑伯的话,大有道理。”

    征倭一战,不管是对皇帝,还是对刘钰,都很重要。

    可皇帝看重的点,与刘钰看重的点,虽并非全然一致,但在深化军改这件事上观点还是一致的。

    术业有专攻,皇帝已经感觉到,需要一群专业的“操控战争”的人。就像是这一次对倭的战略,这群刘钰嘴里的中人之姿,制定出的计划是胜于朝堂中那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杀到中枢的人的。

    只是,这群人只能操控战争,制定计划,但却不能有人事、军饷、后勤补给的管辖权,权责是要分开的。

    之前军改,为了从速,并没有定好制度。

    枢密院、兵政府之间的权责,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明确,再加上刘钰之前一直管着的海军,更简直成了三保太监那般的存在。

    现在刘钰主动交了权,原本计划要到南洋之后才做的一些事,皇帝觉得可以提前了。

    从一开始北伐罗刹、西征准部,皇帝的脑子就很清楚。

    要么亲征、要么能做战略指导,以保证在军中的威望,如此才能放心让勋贵领军。

    这是延续前朝的智慧,一直到土木堡之前,前朝皇帝都会尽可能领军亲征以维系军中威望,镇得住那些勋贵悍将,至少也会做战略指导。

    李淦心里也知道他自己是什么水平,想要做战略指导保持威望,那就需要一个权责特殊的枢密院,辅助他做战略指导。

    用刘钰的话来说,白起、韩信、李世民、李靖这些人,不需要参谋部,只需要军事助手,他们本身就能做战略指导,也能临阵指挥,还能一人参谋部。

    李淦成天自比汉唐,但心里也明白,自己这水平,至少在战场上,比之唐太宗差了八条街不止,是绝对没有战略指导的水平的。

    枢密院就应该是一个权看似重、实则翻不起大浪的部门。

    或者说,是一个权轻、言重的部门。


    一旦李淦认为不需要打仗了,这个权不高但言重的存在,就可以随时边缘化。

    枢密院权不高,是皇帝的权高,所以只要皇帝想要打仗枢密院就会看上去权高。

    但实际上,这是个老虎让狐狸狐假虎威的存在,反过来狐狸为老虎出谋划策。

    譬如这一次的后勤补给。

    需要多少,大致计算,这是枢密院的任务。

    粮食、火药、药材等,从哪调拨、动用何处的仓廪,枢密院管不到。只要把数报给皇帝,皇帝再交由天佑殿、六政府去办。

    制定运输计划,怎么送到前线,这是枢密院的任务。

    再比如打完仗之后的立功受赏、军官升职、人员变动,枢密院是绝对不能有权管的,也根本不能插手。

    枢密院要管士兵的训练,但不管士兵的军饷。

    要管新式军械的研究和装备建议,但不管买军械的钱。

    要管打起来的时候怎么打,但不能插手打不打。

    军中各部的参谋们隶属于枢密院,由他们辅佐主将制定行军、扎营、补给、训练等计划,在指挥权上有建议权但没有决定权。

    但参谋又不依附于主将,名义上是主将下属,可实际上由枢密院管辖,可以越级汇报给枢密院。

    这种制衡,会制造矛盾,但皇帝喜欢矛盾,不喜欢密不可分,相反更喜欢这种出现矛盾后居中调节的掌控。

    李淦心想,待征倭结束,海军要独立成军的,也要在朝中有一席之地,但绝对不能归属于枢密院管辖,而是和六政府一样,置于朝堂之上,与外交部、陆军部并立。

    枢密院则既不属于天佑殿管辖、也不和六政府一致,而是直属皇帝管辖,枢密使可以直接面陈皇帝奏事而不通过六政府、天佑殿。

    皇帝信任、且预备开疆扩土打仗的时候,枢密院的权很大、言很重。

    若是不想打仗、认为已经该到了闭上门当天朝的时候,这就是个养老院,功勋大将往里面一扔即可。

    没有人事权,只有指挥权,说话好



第九十二章 权轻而言重  
望舒慕羲和推荐:  
随机推荐:  老实人逆袭2003  没钱上大学的我只能去屠龙了  我的徒弟又丢了  你行你上之懒虫修仙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搜"新顺1730"
360搜"新顺1730"
语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