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士兵们怀揣着破城后的疲惫与忐忑,脚步沉重地穿梭在小城街巷,试图尽快肃清残敌、安顿局面。
然而,战场上的异样却如冷水灌顶,令他们瞬间警醒——小国军队作战风格陡然一变,往昔杂乱无章的抵抗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似曾相识的战术体系。
只见敌军前列竖起一片寒光闪闪的长枪阵,长枪林立,枪尖在日光下折射出森冷锋芒,后排刀盾手灵活游走、伺机而动。
长枪兵稳稳伫立,身姿如松,手中长枪斜指天际,进攻时齐声发力,枪林如蟒蛇出洞,齐刷刷向前穿刺,罗马士兵的盾牌竟被轻易洞穿,前排数人惨叫着倒地。
待罗马军试图近身反击,刀盾手迅速补位,盾牌护身,短刀从缝隙间凌厉挥出,专砍罗马士兵脚踝、手腕,一时间,罗马军阵脚大乱,伤者不计其数。
更令人惊愕的是,简陋却实用的弩炮现身城头。
虽不及罗马重型投石机威力巨大,但发射频次颇高,“嗖、嗖”几声,石弹、火罐雨点般砸向罗马军阵,落地爆开,造成不小杀伤。
军官们满脸凝重,迅速意识到这绝非小国军队自行琢磨出的战法,多方打探后,确凿消息传来。
赵国撤军前,特意留下一批军事顾问,这些人身经百战,带着赵军多年征战淬炼的精髓,藏身小国军营,日夜操练士兵、传授技巧,只为给罗马侵略者埋下致命陷阱。
这变故打得罗马军措手不及,往昔屡试不爽的战术纷纷失效。
原本罗马擅长以重步兵方阵稳步推进,凭借严密盾牌防护、默契配合,碾碎敌军防线。
可如今,遇上长枪阵搭配灵活刀盾手的组合,重步兵举步维艰。进攻时,长枪如刺猬尖刺,阻挡在前,盾牌挤压碰撞,罗马士兵难寻突破之机。
稍有不慎,侧翼、后方就会被灵活刀盾手突袭,陷入包围。
轻步兵本负责游击骚扰、掩护侧翼,此刻却被敌军弩炮火力压制,难以施展机动性,冲锋途中常被石弹击中,阵型溃散。
骑兵部队亦陷入困境,战马畏惧弩炮轰鸣、石弹飞袭,焦躁不安,冲锋时难以保持速度与队形,还未近身,就被长枪阵逼退。
紧急军事会议在罗马军营大帐内连夜召开,烛火摇曳,将领们围坐沙盘,面色凝重,激烈研讨应对之策。军团长马库斯率先打破沉默:“敌军这战术明显学自赵国,强攻难以奏效,需以巧破之。我提议,集中骑兵优势,不以冲锋陷阵为首要,改为骚扰突袭,打乱敌军阵脚,吸引长枪兵注意力,再让步兵寻机包抄。”
众人纷纷点头,却也心存疑虑,毕竟骑兵临时转型,默契与战术熟练度是大问题。
于是,接下来几日,罗马军营校场尘土飞扬,骑兵们日夜操练新战术。不再是一往无前的集体冲锋,而是化整为零,三两成队,马背上的骑手身姿矫健,手持长枪、弯刀,围绕模拟敌阵急速奔驰,不时佯装进攻,引得“长枪阵”转向,待敌军露出破绽,步兵迅速从侧翼杀出,演练虽磕磕绊绊,但成效渐显。
实战检验随即而来。战场上,罗马骑兵依令而动,马蹄声如雷贯耳,分成小队穿梭于敌军阵前,佯装冲击,引得敌军长枪兵慌乱调整站位。
弩炮火力被分散,命中率大降。趁此时机,罗马步兵方阵稳步推进,前排盾牌紧密相连,后排士兵手持标枪,瞅准时机全力投掷。
一时间,标枪如暴雨般飞向敌军,打乱其节奏。
刀盾手伺机而动,借着盾牌掩护,迅速贴近敌军,短兵相接,砍杀声震耳欲聋。
虽局面稍有改观,可战斗依旧艰难。骑兵与步兵配合生疏,时有脱节;敌军依托城防坚守,弩炮反击仍具杀伤力。一场激战下来,罗马军伤亡惨重,不过敌军亦损失不小。将领们不敢松懈,战后复盘总结,进一步打磨战术细节,骑兵与步兵频繁磨合,增进默契。
工兵部队紧急改良盾牌,加厚、加固,抵御弩炮石弹。
第165章 赵国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