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极犹豫了一下,他倒是很愿意推一个自己人上去。但是他的学生和亲友中,没有人的资历可以担任刑部尚书的职务。
倒是张瑞图的好友杨景晨有这个资格争一争,但是这样的话,就会增加张瑞图的权势,黄立极这个首辅就坐的不大稳当了。
倒是东林党人推出的这个袁可立,年纪已经相当大,估计也干不了几年。而几年后,他就可以推自己的学生去接任这个刑部尚书了。
“臣以为,袁可立资历深厚,又精通律法,臣举荐袁可立,接任这个刑部尚书。”黄立极花了极短的时间,就想清楚应该推荐谁了。
朱由检沉默了一会,才继续对着其他人发问道:“那么各位还有其他人选吗?”
崇祯倒是不介意让袁可立担任刑部尚书,但是他很介意黄立极推荐这个人选,这意味着所谓的阉党同东林党人终于开始寻找妥协的方式了。
这个现象对崇祯来说有利有弊,有利的是朝中的党争会缓和下来,能够提高朝廷的行政效率,弊处是双方有可能会联手对抗自己。
朱由检正在思索的时候,在座的官员已经提出了另外三个人选,王永光、苏茂相、乔允升。
张瑞图犹豫了下,终于还是没有推荐自己的好友杨景晨,他决定还是遵守同韩爌的约定。
朱由检平静的说道:“这四个人,现在都有谁在京城?”
张瑞图回道:“袁可立、苏茂相两人正在京城。”
“那么就让朕先见见这两人吧,如果不合适的话,再考虑剩下的人选。至于薛尚书吗,还是调任南京兵部尚书吧。王在晋调任北京兵部尚书后,朕记得南京兵部尚书一职现在还在空缺中不是吗?”朱由检最后决定道。
能够让薛贞离开刑部尚书的位置,已经满足了东林党人的需要,比起薛贞要去那里,他们更关心的是,皇帝会不会接受袁可立接任刑部尚书。
朱由检回头同王承恩低声说了几句,才转身对着官员们说道:“如果没有其他事情的话,那么今天的会议就到此为止吧。”
看到没说两件事,皇帝又想找借口离去,刘宗周不由开口劝谏道:“陛下,朝中尚有许多要务要商议,如何能现在散去?且本朝议政一向决于公论,现在行政却操纵于内阁几人之手,长此以往,恐怕有碍于人主,臣请恢复朝会议政之制。”
黄立极撇了一眼刘宗周,不过并没有什么变化,张瑞图的脸色却有些难看了起来。
“这些东林党人果然还是不甘心,被排斥在决策中心之外啊。”张瑞图心里想着。
朱由检看了看刘宗周,语气温和的说道:“如果事事都要公论,那么我们一天也办不了几件事。
讨论国事的确需要考虑各方面的意见,但也要兼顾行政效率。如果我们事事都要拿出来讨论一番,那么各地的急务都要耽搁了。
更何况,把所有官员不加区分的召集在一起进行讨论,真的会有什么好处吗?讨论工部的事务,礼部的官员明白吗?讨论户部的事务,其他各部官员真的了解吗?
让一大群外行官员去讨论专职官员制定出来的政策,除了掣肘和浪费时间之外,我们得不到什么有用的建议。
有些官员精通诗词歌赋,但是对于如何治理河道一无所知,朕总不能让他们写首诗去抵挡水患吧?专业的事情就应该交给懂得专业的官员去办理。
更何况大明有两京一十三省,疆土宽广,从云南到北京,光是路上花费的时间都需要一个多月。如果我们老是把各部官员召集在一起开会,而不让他们处理政务,地方上出了问题,朕应当找谁追究责任?”
刘宗周自从担任中央官校校长之后,就开始研究官员们的思想,并按照崇祯的要求,编订对官员思想教育的教材。
刘宗周认为这份工作非常适合自己,比起每天同奸滑的胥吏们做斗争,操劳于实际的事务,他更喜欢这种研究思想理论,对官员进行教育的工作。
接触的各部官员多了,刘宗周眼中一向黑白分明的君子小人的界限,也开始有些模糊了起来。
中央官校不是他开设的私人学堂,不能根据他自己的喜好来接收学员。而不管他认不认可这些学生,他都要被迫去接触和面对。
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54章 国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