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子,修建了1间房子,算是安家了。由于朱小七安家的地方离村庄比较远,只有朱小七一家,县里需要落户,朱小七就把自己住的地方叫朱家村,随后有带着妻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开垦了5亩土地,都是在山沟河边的耕地,浇地方便,也算是水利设施了。县里来人核查之后,按照水浇地的待遇,又给了朱小七每亩1两银子的补贴,一共就是5两。朱小七一家彻底翻身,这在朱小七的老家建安郡德昌县村里,有5两银子,也是富裕户了。朱小七没有想到,自己狠心移民来西山大同府榆林县,竟然成了富裕户。
朱小七虽然不懂什么风水,但是凭着直觉,选择的村落是相当的好,避风向阳,地势平坦,就是容纳几千户都不成问题。很多移民来榆林县的人,看到朱小七的朱家村是个好地方,都来居住,慢慢的村里就有了上千户移民来西山的村民。整个村子的人达到了5多,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村庄。朱小七因为是第一家移民至此的人家,朱小七因此也坐上了村里保长的职务。朱家村有5人居住开,很快的就把附近的耕地开完毕,一共3万多亩,每个人也折合6亩地。榆林县对于朱家村只是收取千分之一的税收,就跟没有收税一样,朱家村很快的就展富裕起来,成了远近闻名的移民富裕村。
朱小七一家生活好了,父母的病情也渐渐好转,父亲也能下地干活了。可是,如今富裕起来的朱小七已经不满足种地吃粮了,就跟父亲商量,是不是重操旧业,做一些木匠活。父亲一听很是同意,朱小七就让父亲出面,招收了1个学徒,在朱家村成立了一个木业社,专业生产马车。由于,朱小七父亲的木匠手艺高,做出的马车承载大,又好又结实,每辆大车能卖1两银子,利润就是5两。
朱家村就在山沟里面,山上的树木取之不尽,这就给朱小七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朱小七的马车厂,每年能生产千两大车,朱小七就赚五万两银子,一时间,朱氏马车就成了榆林县的招牌。朱小七的马车厂,越做越大,每年能生产3两,最高级的载人马车,竟然高达5两银子,朱小七赚的盆满钵满,朱小七的父亲反而越活月年轻,丝毫没有了病态,不但教徒收徒,还能亲自做工,就是朱小七也而是没有想到的。
朱家村的展,名声很大,就连在西山城的龙霄都听说了,说是榆林县有个朱家村,全是移民过来的内地人,现在家家户户过的非常富裕,还出产有名的朱氏马车,载重能力和耐用都是一流的,龙霄也觉得不错,觉得有必要宣传一下,这也是自己的惠民政策,造就出来的一批新型的农民,就想去看看。
龙霄就来到了大同府榆林县朱家村,见到了朱小七一家。朱小七非常的感动,见西山巡抚都来看望自己,自己是莫大的荣耀,激动的都不知道怎么说话了。龙霄见朱氏马车确实不错,很是先进,大有前世古代木牛流马的功效。龙霄就想推广这项技术,最起码要扩大朱氏马车的生产量,可是朱家村在大山里,交通还是不恨方便,没有官道,只有自然路,龙霄就让自己的师爷拨出了1万两银子,替朱家村修路,打通了通往西山郡官道的道路,这样一来,朱家村的马车就可以直接行使在西山官道上了,榆林县朱家村的马车也成了西山的名牌,在龙霄的资助下,朱小七的马车厂年产量达到了一万辆,朱小七心里更是乐开了花。
本章节来自于手机版感谢小海豚订阅支持。
第1407章 进西山内地大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