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速中文网 > 军事小说 > 夺鼎1617 > 第五百零八章 宁远城中

第五百零八章 宁远城中

    初冬的海面上,被强烈的西北风吹的波浪如山,空气之中满是潮湿的海腥味。

    乘着这一夜好风,李华梅的傲梅号领着大小十余艘炮舰已经可以用肉眼看得到远处的宁远城。

    从宁远城到城外海边的码头上,密密麻麻的满是人。海面上各式大小船只往来穿梭不断,码头上忙碌的人群如蚁,各样干活开工的声音如潮,将南方来的各色船只上卸下的山一样的各色货物搬运到堆栈之中,人喊马嘶,呼喊吆喝数十里外隐约可闻。

    宁远,因为担负着为辽东大军补给转运的任务,已经变得十分繁荣了。

    原本辽东军镇就是消耗大明粮饷最大的一个黑洞,如今又有督师洪承畴领着十余万人马,**个总兵在这里作战,自然粮饷物资转运使十分繁重的任务,为此,辽东巡抚邱民仰特意坐镇宁远,不曾随督师洪承畴北上。

    大明的防务,自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号称天子守国门以来,便是以九边为重。而九边之中辽东军镇的供给,则是最为丰厚的。随着前一个宁远伯李成梁养寇自重后果的显现,原本各镇平均分摊的九边饷银二百八十多万两,开始逐渐向辽东倾斜。

    从孙承宗、熊文灿、袁崇焕到如今的洪承畴,辽东军镇的粮饷开支,已经成为了大明军费的最大一部分。虽然说不断的丧师失地,军队和城池越来越少,粮饷份额也不像袁督师在的时候那样。户部只能根据他的要求给钱粮,让他袁家迅速的从**丝变成了广东的土豪,但是便是到现在,辽东军镇从山海关到锦州一线,仍然一年有近五百万两之巨,其余各镇,一般只有几十万两。而李华梅熟悉的卢象升,更是要在宣大地区大兴屯田,才能够养活自己。


    而论大明收入,万历中期。朝廷每年夏粮秋粮。约有二千六百多万石,其中户部的太仓银库,每年约收银三百六十多万两,军费加余者支出。每年已经有所亏空。辽东战事一起。财政更是入不敷出。

    三饷加派,从万历四十六年到现在,这些年中。共征收白银约二千万两,然到眼下这些年,每年的军费开支,都高达到八百多万两,加上余者支出,仍然入不敷出,辽饷,就是其中沉重负担。

    不算杨国柱、王朴这些宣大军,光是辽东镇、山海镇等处的关宁军,兵马在册之数便有一二十万之多。以每兵每人每月一石粮计算,一年就需粮食二百万石,马匹的开支花费更多,那种以为战马只要吃草便可以养活的膘肥体壮的可以休息去了。除了人马生活之外,还有甲杖兵器火药城池修缮等各样一应花费,事实上,现今的兵饷,其实远远不足,士卒每年都有拖欠,更不用说,还要减少军费开支了。

    但是,你若是要提出收缩防线来削减开支的话,立刻会面临朝中文武大臣的联合反对,“祖宗之地尺寸不可弃!”“敢言弃地者当飨以国法!”

    不过,大臣们说这番话的时候,肯定是没有仔细的看看历代皇帝在位时期版图或者是实际控制区域的变化。从朱元璋、朱棣父子留下来的版图开始,哈密卫、奴儿干都司、三宣六慰,河套地区,将实际控制地区从吐鲁番一下子收缩到了嘉峪关,从外兴安岭到了山海关,把农牧兼做地区,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河套地区拱手让给了蒙古人,使得原本是内地的宣大地区变成了边防线。甚至把铁岭卫都从汉江流域搬到了鸭绿江以北,变成了一座大城市。

    这就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不割地。不曾割让过土地,直接自己大踏步的后退,让出土地。话说,在位时真正没有损失土地的,只有两个在文人笔下记载的十分昏庸无道的皇帝,一个是浪荡子正德皇帝,专门喜欢各处流窜玩玩人妻的家伙;另一个是他的堂兄弟,嘉靖皇帝,更是变态到了炼丹吃天葵差点让人把他勒死的地步。而恰恰是这两个无道的昏庸皇帝在位时期,大明的实际控制地域没有损失。

    当然,文官们最大的优点就是永远都是选择性失明,说话从来都是冠冕堂皇义正词严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哦,这个特点似乎一直很好的传承了下来,某些人在指手画脚的时候便是祭起这个家传法宝。)

    讲述起关宁防线的重要性的时候,一个个都是引经据典的,唯恐皇帝听信了奸臣的谗言,放弃了关外的土地。

    但是事实上,辽饷,是上下一个非常大的利益集团,多少人在其中受益?



第五百零八章 宁远城中  
猛将如云推荐:  
随机推荐:  猎户出山  悍卒斩天  重启全盛时代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神级插班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搜"夺鼎1617"
360搜"夺鼎1617"
语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