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秦国王都咸阳得到秦王的王令,派使者甘和出使北地义渠,试图与义渠王化解此前两国的干戈。
义渠王当然明白秦国突然示好的原因,无非就是魏将廉驳已打到了他义渠,再往南就能直接攻入秦国的本土,因此秦国慌了神而已。
义渠亦是西羌中的一支,不过他们与一般的羌人亦有区别,区别在于义渠并不排斥中原的文化。
就跟蜀人一样,义渠同样是擅自放牧、擅自耕种的民族,结合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两者的优点,甚至于,他们还效仿中原建立了国家,族领袖自称‘王’,并且沿用了中原的官职品阶,以授予族人官爵、亦设将军,总而言之,义渠除了他们仍保留有羌族自古以来的一些习俗主要是衣装打扮方面,其实与中原人倒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这跟林胡、东胡、匈奴、赤狄等其他草原异族是有所区别的。
当然,也正是义渠懂得耕种、懂得建造城郭,这支民族才会成为秦国最难缠的对手可能义渠的整体实力并不如秦国西边的西境诸羌,但不能否认,汲取了中原文化的义渠,他们非常坚韧,以至于在很大一段时间内成为秦国的心腹大患。
当秦使甘和道明来意后,以往喜好翻阅中原兵法书籍的义渠王,立刻就猜到了秦国的目的。
当时,义渠的好几位将军们都建议拒绝帮助秦国,毕竟义渠与秦国有着超过百年的征战史,哪怕称双方是世仇也不为过。
但最终,义渠王却接受了秦国的求援。
因为在义渠王看来,虽然借魏军打击秦国,这固然是一件让人感到痛快的事,可在那之后呢?魏国在覆亡秦国之后,下一个会不会顺道解决他义渠?
喜欢翻阅中原书籍的义渠王,当然懂得什么叫做唇亡齿寒,什么叫做合纵连横。
不得不说,虽然义渠王依旧保留着很大一部分西羌的文化,但他确实要比苴国的君主英明地多,一眼就看出了利害,不像苴国的君主,傻乎乎地与虎谋皮,帮助秦国吞并了蜀国,然而最终,却连他苴国也被秦国所吞并。
不过虽说同意与秦国结盟,但义渠王也提出了他的条件,即要求秦国将这些年所攻占他义渠的城池、土地,通通归还。
除此之外,秦国还得给义渠许多粮食。
若在以往,咸阳当然不会同意这种要求,但眼下情况危急,咸阳最终还是答应了。
就这样,在魏国的威胁下,秦国与义渠化干戈为玉帛,联合起来抵抗魏军。
甚至于,义渠王亲自率军出征,抵挡魏将廉驳。
能跟秦国的军队打上几百年,义渠的士卒当然不会弱,甚至于,由于体内有羌族的血统,义渠兵反而要比中原兵更加强健、悍勇,更要紧是,义渠乃全民皆兵的国家,人人悍不畏死,就连妇孺亦能提上兵器与敌人搏杀,非常悍勇。
在义渠的阻击下,魏将廉驳的行军速度被大大削弱。
而与此同时,驻军在三川郡函谷关以西的秦将阳泉君嬴,亦收到了秦王的王令,得知魏将廉驳欲袭他秦国的消息。
遵从秦王的命令,阳泉君嬴留下五千兵力迷惑函谷关的魏军,率领大军火速撤回国内,旋即挥军北上,与义渠王合兵一处,抵挡魏将廉驳。
在义渠王与阳泉君嬴的抗拒下,魏将廉驳、乐成、韩徐几人的军队被挡在秦国境外。
至于河西战场上的秦军,则继续与魏军对峙,且隔山差五就在临魏西郊上决战一次,最终以平局收场。
其实严格来说,尽管河西战场上目前还是魏秦两军不分上下的局面,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魏军已渐渐开始发力其实也不能说魏军开始发力,应该说,魏军倦怠战事的速度,没有请军倦怠战事的速度来得快而已,以至于两线比较,就觉得是魏将渐渐开始发力。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秦国是一个军功爵制的国家,倘若秦军打不了胜仗,无法抢夺到战争红利,那就没有什么实际利益分给底下的兵将,在这种情况下光是提升秦卒的爵位,迟早会引起士卒的怨言。
就好比这次战争,秦军至今为止付出了将近二十万兵力的伤亡,可是却只打下栎阳、莲勺、重泉、频阳、雕阴、肤施这六座城池,连河西
第355章:秦王亡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