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文—贝尔已经解释清楚了,不过记者们的想象自由就不是埃文.贝尔可以控制的了“首映“杂志就认为,埃文-贝尔这是在向商业电影开炮,嘲讽那些苦苦追寻奥斯卡小金人却不得其门的演员、导演,更是向整个好莱坞行业的商业气质发起挑战。
而“首映”的这种说法还是有不小市场的,当然“首映”的说法是比较负面的,也有从正面角度表达同一个观点“综艺”就认为埃文-贝尔是向电影行业浮夸的现象表示不满,认为现在电影行业一直只以票房或者奖项为最高目标,对作品本身的关注度在下降,从导演到演员再到制片都有这种情况,这对于好莱坞来说是十分不妙的。
其实“首映”和“综艺”表达的都是一个看法,但是用词的差异却使得整个性质都不一样起来,这也使得对埃文-贝尔的解读,整个典论变得错综复杂起来,一时间沸沸扬扬热闹不已。总体而言,认为埃文—贝尔得奖感言别有深意的媒体确实不少,特别是当第八十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收视率统计数字出来之后,这种观点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
虽然今年是奥斯卡八十大寿,abo电视台也精心策划了许多环节来作为纪念,但事实上当晚颁奖典礼的收视率却创造了历年的新低,平均只有两千九百万的收视群,与去年相比,大约下降了二十五个百分点,而比奥斯卡在z88年创下最低收视表现最差时的数据还要低了十个百分点。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今年的颁奖典礼实在太过冗长,等到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揭晓的时候,美国东部时间已经是深夜十一点三刻了,即使是有埃文—贝尔赢得最佳导演的这个嘘头,但更多的观众来不及等到这个悬念揭晓,就已经去休息了。
如果以不同时段的收视人数来分析的话,今年奥斯卡直播收视成绩最好的是东部时间八点半到九点之间,平均收视人数有三千四百万人,表现十分不俗,而最高收视亮点则在埃文—贝尔上台表演“承诺”的时刻,有三千七百万人的收视人数。过了这个时段之后,收视成绩就一路下滑,到十点半之后,平均收视人数仅仅只有两千四百万,过了十一点这个数字还要再往下滑一些。
换而言之,人们对于明星、对于奖项的关心并没有主办方想象得那么浓厚,特别是在“老无所依”和“血色将至”题材都太过沉重的情况下,更是比预期低了不少,这可不是明星效应就可以弥补的。而即使有兴趣,也都被冗长的颁奖典礼消磨殆尽0
奥斯卡比起格莱美歌舞引平的情况来说更加难办,要如何协调好节目表演、颁奖环节、主持人串场之间的搭配,是一个困难的课题。而今年的颁奖典礼明显太过沉闷、无聊,收视人数的下跌实属预料之中的结果。
这样的结果似乎无形之中又印证了埃文—贝尔那番得奖感言,那就是“我们才不介意到底谁拿奖呢,多制作一些出色的作品推出才是真理。”这也是事实。许多观众之所以关心奥斯卡,就是希望能够了解学院评委的喜好,从而获得更多出色作品的资讯,再进入电影院里去观看电影。只是可惜的是,现在奥斯卡经过多年的发展,商业性质和荣誉性质已经被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从而使得颁奖典礼失去了最初的味道0
这一点,奥斯卡和柏林电影节、格莱美都是一个道理,如何在商业和文艺之间寻求平衡点,是一个深奥而遥远的问题。
所以,埃文—贝尔的得奖感言搭配收视率的低迷,再加上独立制片连续四年称霸奥斯卡,这也使得关于奥斯卡的争议再一起风起云涌。
不过,再次将话题重新带回奥斯卡本身上,今年的奥斯卡绝对可以说是勇气十足,嘉奖了首次入围提名的玛丽昂—歌迪亚,褒扬了劳苦功高的科恩兄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然后将大奖颁发给了**型的个性作品“血色将至”在加上最佳男女配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剪辑奖的获得者,主要奖项全部都是新面孔上位,集体都是首开纪录的新手,其中甚至还有“谍影重重3,问鼎最佳剪辑奖这样的大胆选择0
不得不说,希德一甘尼斯领导之下的奥斯卡,在八十周岁的生日上,做出了比任何人都勇敢的选择,其艰难性丝毫不比两年前的“断背山”。变革之中的奥斯卡正在一步一步完成蜕变!
1781地雷满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