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纳国内的科研人员和学者对应用和理论进行不同的研究,另一方面连接国内外的生产厂商,实现理论应用一条龙,提升科研转换效率降低成本的效果。
目前来看,星海研究院在这两方面起到的效果都还相当不错,只不过对于工作效率,徐川还是有些不太满意。
比如在小型化聚变堆的生产制造上,太慢效率太低了。
理论工作都已经完成了,相关的问题也已经解决了,原本应该是这些关卡解决后,小型聚变堆第一时间就能应用上的。
但现在,还需要再等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至少在研究阶段的零部件需求要解决吧,现在这种方式效率有点低了”
办公室中,徐川无意识的转动着手中的圆珠笔,思索着解决方案。
老实说,星海研究院现在这种研发+生产商无缝对接的模式效率在其他的科研机构看来已经相当的高了。
毕竟正常来说,从研发转变成产品中间需要经历无数个步骤。有些时候一个零件的研究到生产,可能需要半年甚至是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而星海研究院这种模式,只要研究院给出了标准,其他的厂商会第一时间进行生产。
不过受限于研究院需要的零部件在很多时候都比较特别,且数量不多,大部分的厂商很难在第一时间完成生产线的部署和转化。
比如仿星器超导线圈的加工,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西部超导集团的生产就曾出现过问题。
这里面不仅仅是因为生产力的不够,还有研究院本身的效率等问题。
“自建一个工业园区如何?”
脑海中,一个想法冒了出来,徐川思索着可行性。
老实说,学习马普学会的结构在国内其实也不一定完美的适应。
很简单,厂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研究院,则是以研发产品为主要目标的。
因为性质的关系,星海研究院尽管会向供应商提出各种产品需求,但毕竟是实验性质的需求,一般量都不会太大。
对于其他的产商来说,为了星海研究院这点东西专门改造或者弄一条生产线出来,事实上并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不过因为一些背景和关系的缘故,他们没法拒绝而已。
但这样持续下去,且不说厂商会不会有怨言,光是效率和同步对接就是一个问题。
如果自己建一个工业园区,通过研究院的大数据管控,储备一些研究项目需要用的必备材料与零配件,然后配合加工线进行小批量的生产制造,能行吗?
思索了一会,徐川摇了摇头,暂时放弃掉了这个想法。
理论上来说,这种自建工业园区的方式的确可行。
但实际上很难做到。
原因很简单,星海研究院的研究范围太宽广了。
四大研究所跨越了能源、信息、航天航空、材料等多个领域,要配套的自建工业化园区,实现全方面的自给自足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要全面覆盖星海研究院的研究,需要一个多大的工业园区简直无法想象。
资金方面就不允许徐川这样干,这是不切实际的。
不过这个概念中的部分想法,比如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研究项目进行管控,是不是一件可行的事情?
一笔阁 www.pinbige.com
第五百八十九章:国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