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郑回,即便此刻身处太和城的王宫内,亲耳听到阁罗凤所言,依然不是太相信,堂堂云南太守张虔陀,会仅仅因欲念而一再犯蠢。
坊间传说,总是往浅俗处去描画,大国一个边将,都能对小国的王公贵族“私其妻女”,便是最耸人听闻又易于传播的猛料。
“王上,张太守故有狠戾之举,但其素来为我大唐镇守边境,若他因畏惧南诏的扩张,而欲以吐蕃及诸蛮压制南诏,甚至支持诚节(诚节,阁罗凤的弟弟)势力,欲分治南诏,亦是他在其位、谋其政的本份。”
郑回说得心平气和,王位上的阁罗凤却大吃一惊。
他没有想到,大唐一个区区从七品的小县令,竟是能直指南诏要杀张太守的根本原因。
这是个聪明人。
南诏也许在军事力量上,已经不但能守,而且能攻,但在朝堂文臣的储备上,当真捉襟见肘。
南诏此前归化大唐多年,王室贵族中,相当一部分人,对于中原儒家礼教的那一套,已熟悉并习惯。
“郑县令,我不杀你,但也不愿放你回唐。请你留下来,做我南诏王室子弟的蛮利(蛮利,南诏语“老师”的意思)。”
郑回被松绑后,向阁罗凤还礼致谢。
对于留得性命这件事,郑回没有喜形于色。而对于留在敌国这件事,郑回也没有激烈抗拒。
正如南诏王阁罗凤所判断,这是个聪明人。
大部分聪明人,突然被推到一条全新的道路面前时,首先是冷静的。
郑回也是科举出身,万幸读书没有读傻,对于忠臣孝子这样的条条框框,绝无迂腐坏事的理解。
至德二载的这个冬天,唐俘郑回,成了南诏国师郑回。在接下来的三十年中,他教过的龙子龙孙们,恐怕他自己都数不过来。
如今,我们的国师,其实就是智囊,彼时亦如此。
郑回是阁罗凤的合格智囊。唐纪大历元年的时候,南诏群臣要在太和城树立一块大碑,歌颂阁罗凤的丰功伟绩。郑回极力建议加上一段,详述南诏攻杀张虔陀的缘由,乃因张虔陀“上掩天听”,离间唐蕃关系,逼反南诏。
当然,并没有“复私王妻”这样的字眼。
所以,从古到今,优秀智囊的一个表现,当真就是,那手文章,不仅仅要著得山高水阔、华丽翩然,而且,懂得在字里行间为将来留余地……
阁罗凤死后,孙子异牟寻继承王位。
异牟寻举行国礼,恭迎当年那位经常笞打自己手心的老师,郑回,为南诏大清平官(宰相),位居六位清平官之首。
就在这一年,也就是德宗皇帝刚刚继承大统的大历十四年,吐蕃征调南诏军队,联军二十万,进犯剑南,分三路进军成都府。蜀中震动。德宗派李晟率四千神策军,曲环(时任左金吾大将军)率五千范阳军。这两支唐军都是精兵劲卒,又由名将领衔,因而在救援剑南的过程中,数次破敌,最终集合蜀地其他唐军,将蕃、诏联军围困于山谷中,逼得其中近十万人在突围中坠崖而死。
赤松赞普勃然大怒。他完全不能相信,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之下,自己竟然输了个昏天黑地。
赞普立刻怀疑,是不是南诏国王异牟寻阳奉阴违,不仅出征不出力,而且暗中向唐军出卖了蕃军的行军路线和补给情况。
虽然次相尚结赞极力劝阻,赤松赞普仍然降异牟寻为“日东王”,将南诏从吐蕃的“兄弟之国”,改成了藩属国,并增加了对南诏的赋税、劳役,设置了每年出兵镇守各处要塞等苛刻要求。
南诏都城太和城内,已经年近花甲的清平官郑回,终于等到了机会。
(//)
:。:
第二百五十三章 南诏国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