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越来越觉得自己当初决策的正确。
此时从燕京赶回汴京,只需要两天的时间,不管是出现什么乱子,都能赶得上。
“嘱咐李太宰,不能按着工赈院那套,以工代赈的法子去赈济。等百姓安定复产之时,再言工赈。”
“眼下当务之急,是让百姓们吃上饭,穿上衣,不受风寒之苦,让胡元带着御医院的御医和学生去灾区。”
赵桓看着李纲的札子,让赵英记了下来。
以工代赈,是有条件的。
像水灾这种突发性的大范围的灾祸,稍有不慎就是民变,干活才给粮食吃,饿着肚子刚经历洪灾的大宋百姓,你让他们干活?
那是在激发民变!
稍微有几个有心人,带头振臂,就是联袂数十个州县跟着遭殃。
以工代赈的法子,并不是普世的法子,任何灾祸都套用以工代赈,良政就会变成恶政。
赵桓当初以工代赈,赈的是兵灾,而现在这是水患,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官家仁善,恩泽四方。”赵英记下了赵桓说的话,顺带着拍了一句马屁。
赵桓没有理会这句好听话,继续说道“还有苏州知府押解进京之事,暂且缓一下,让其戴罪立功,好好赈灾抚民。”
赵桓的罢黜苏州知府的圣旨到了汴京,之后被迅速执行了。
但是李太宰在札子里,为苏州知府求了情。
赵桓这才知道为什么自己在汴京时候,一天到头忙的头昏眼花,札子都批不完,感觉整个大宋朝就是个大漏斗,事情多的处理不完。到了沈州却每天收到各种问安札子的原因。
这都是大宋朝的潜规则,官家远征辽东郡,身处大宋最北端,战事大于一切。
朝臣们也就是会第一时间将各种棘手的事物,交给监国太子和辅国大臣去解决。
这都是为了不让皇帝在前线,担忧后院起火之事。
苏州知府的确给皇帝上的札子,是问安的札子,但是苏州受灾情况,也是向朝廷报备了,并且协作赈灾。
行无差错。
赵桓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京官和地方官员的本质区别,也明白了为何淮南陈家,倾尽家财也要让陈冲走入三公六卿这一权力中心的理由。
做小官,太难了。
苏州知府虽然在苏州官阶最大,但依旧是个知府。若非李纲给他求情,这人进了汴京大狱之后,没事也惹得一身骚。
而他有一万张嘴,也解释不清潜规则。
潜规则之所以是潜规则,都是上不了台面的规则。
苏州知府是按着潜规则办事,但有点目无圣上的嫌疑,灾情不禀报皇帝,却禀报李纲?
这苏州知府进了邢狱,刑部侍郎,也得给他定个目无尊上的罪名。
否则,岂不是官家在这件事上,误解了臣子?
在皇帝对还是皇帝错之间选择,刑部侍郎宋世卿就是再正直,他也只能闭着眼睛选皇帝对这个选项。
赵桓理清
第七百零四章 大宋官场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