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岳飞和金兀术在前线交战之际,江鸿飞君臣也没有闲着。
经过跟自己的臣子商量研究,江鸿飞做出了三个重要的批示:
第一个重要的批示就是,号召辽宁路的文人士子投身大元朝廷举办的科举,将辽宁路的文人先给消化掉。
江鸿飞期望通过这些未来的治理者,将大元帝国的辉煌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播撒至辽宁路的每一寸土地,让那份对帝国的向往与归属,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为了确保所有辽宁路的参试者亲临国都元大都,亲历科举盛事,好好领略一下大元帝国的文化,对大元帝国生出向往,最好生出归属感,江鸿飞做出重要指示,辽东地区来参加科举的文人的衣食住行,全部由朝廷买单,这算是对辽宁路刚并入大元帝国颁布的特赦。
不过江鸿飞特意做出过指示,此次科举虽然会对辽宁路的文人有一定的照顾,但考卷的语言却无一例外地采用汉字——这不仅是知识的钥匙,更是通往帝国核心的通行证。
江鸿飞明白,若要真正融入大元帝国,掌握汉字,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是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对于那些未曾涉足汉字世界的辽宁路学子,帝国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慷慨与包容,提出可先入太学深造,费用全免,待学成之后再赴科举之约。
这不仅是对知识的尊重,更是对文化融合的深切期许。
与此同时,一个更为深远的决策悄然酝酿——废除辽宁路原有文字,包括金国文字、辽国文字、渤海文字以及以前的所有文字,全面推行汉字与汉语。
历史上的无数先例证明过,文字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文化认同的基石。若想真正统治一个地区,唯有消弭文字的隔阂,方能实现真正的心灵相通,将那里彻底变成自己国家的一部分。
这么说吧,文字其实是有文明基因的,只要一个民族的文字不消亡,它就可以维持着复杂的民族自我认同的精神归属。
也正是因为如此,古往今来,那些真正的征服者,想要彻底征服一个地区,就先要消灭那里的文字,否则统治者,要么被那里的文明同化,成为其一部分,要么最终被驱赶,宣告失败。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华文明。
在中华大地这片土地上,汉民族也曾被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统治过,但就因为汉字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来了巨大的文明体系,所以,无论任何民族统治汉民族,最后的结果都是要么被汉人同化,要么被汉人驱赶,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彻底征服汉人。
所以,被统治者从精神和情感两方面认同统治者,是统治成功的唯一选择。
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纵观历史,每一次成功的统治,都是首先灭掉当地的文字,使得被统治民族完全或彻底的集体失忆,重新接受统治帝国的精神与情感灌输,以实现其长治久安。
这么说吧,掠夺辽宁路的地区的物质财富,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想要真正将辽宁路变成大元帝国的一部分,那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哪怕江鸿飞已经将整个辽宁路的达官贵胄豪绅阶层消灭掉了。
因此,江鸿飞坚信,通过汉字与汉语的普及,辽宁路终将彻底融入大元帝国的怀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然,为了不让人类智慧的结晶毁在自己手上,辽宁路原来的书籍、碑文、所有记载,都被吕将、韩昉等人收集起来,送往元大都,交给李清照等人,将之编入到《洪武大典》中,甚至就连这些原稿,江鸿飞都不让人销毁,而是命人刊印十份,分开保存。
第二个重要的批示就是,废除辽宁路原有的货币,全面推行大元帝国的货币,以此加强经济控制,深化统治根基。
——江鸿飞已经搞出来了灵石本位制(具体可以参考布雷顿森林体系),发行了大元帝国的纸币。
控制住一个地区货币的发行权,意味着对地区经济命脉的牢牢把握,从商品定价到工业布局,从财政税收到军备国防,无一不受到帝国意志的深刻影响。
江鸿飞深知,这一举措的实施,将是辽宁路全面“大元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长久稳
第四百五十六章 春风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