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值是按照一石稻米折算三百钱来统计的,实际上全国各地的米价多年普遍高于三百钱一石,拿着工商税征来的钱,在荒年和战争年买不到那么多米)
章武五年工商税比章武四年时又稳步略微有升,全国工商税费五十多亿。
到了章武六年,因为关东五州的士绅豪强也可以被征工商税了,哪怕他们已经比较贫穷,商业不发达,多少也能找补一些。初步统计下来,今年预期能收到六七十亿的工商税。
从这个数字里也可以看出,刚统一的关东地区工商业有多孱弱、之前被破坏得有多严重。
包括幽州在内的六个州,全加起来今年预期才十亿出头的工商税。而刘备原有的九州,都五十八亿了。
原有西部和南方加起来,工商税是关东六州五倍多,考虑到人口差距也超过一倍。西部和南部的人均工商税,依然是关东的二点四倍。
不过以后也没必要算那么细了,都是重归大汉子民了嘛。
工商税的支配也比农业税灵活一些,调度方便。不像粮食要仔细核算运输成本、每个州征的粮食都要尽量用在本地,或者最多跨一个州中短途转运。
所以,这七十个亿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大比例向关东的战后重建和赈灾上转移使用。
这一切,才是刘备刚刚打完统一战争,就大规模免税恢复民生的底气。
有了这七十亿,农业和徭役不盘剥,好歹官员团队和必要的军队都可以养活了。
部队太多导致的缺口,可以靠军队暂时种植军屯自养,来填补一部分。将来还可以去芜存菁,循序渐进精简军队规模。
最后,考虑到过渡期还是有一定的匮乏和赈济、救灾需要,丞相李素奏请皇帝允许今明两年、朝廷继续发行打印年号的带息抄引债券。
不过,必须严格控制发行量,章武六年朝廷严格只印发总面额一百亿钱的抄引债券,比前两年分别要降低两到三成。
章武七年更是要控制在新发规模五十亿钱以下,到了章武八年,更是要争取停止新发抄引债券。
这个具体数字并不是李素拍脑门决定的,也是跟刘巴、诸葛瑾等大臣都会商过的。
李素坚持控制规模,也是不希望刘备发债发爽了之后忘乎所以,变得财政支出过于大手大脚,以为自己能凭空创造出货币来。
当然,在讨论的过程中,刘巴也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发债规模缩小之后,也要提防民间的“存本取息”承兑压力。
因为往年经常有商人为了“取出后再存”多出来的1%复利,把部分前一年的抄引兑换成今年新印发的。
如果新的一年限制了新债发行总量、而且比往年萎缩,很有可能朝廷会筹不到钱,所有新债配额,都被存本取息的人兑换掉了,并没有新钱进来。
这样的话,朝廷财政还是会扛不住的,所以李素听取了刘巴的推演后,给政策留了个口子,
宣布“朝廷所制定今明两年的发债总额上限,不包括存本取息式兑换的金额。存本取息上限单独另计,但不得高于现金购买的新债,兑完即止。”
这么修修补补之后,战后恢复期的财政艰难阶段,估计可以平稳过渡。
有了这么多惠民的善政,关东各州百姓的日子,也会好过一些。
具体到各州的情况,淮南地区在人头税全免的情况下,只要第一季粮食下来,百姓几乎就能立刻从生死线上挣扎回来。
兖、青二州虽然也惨遭曹操去年的拉壮丁之祸,但毕竟没有直接被战火破坏,扛到八月份不出事儿,基本上也就过去了。
豫、徐的淮北地区是受害最惨的,好在赈济也最关注,还充分组织百姓尽量多分田种田。豫州有鲁肃主持布政使的工作,诸葛亮也在徐州北部巡视辛劳了数月地方工作,总算是把隐患都处理掉了。
诸葛亮老家琅琊,那也是徐州最北面的一个郡,十几年没回故乡了,有机会还乡诸葛亮还是愿意出点力的。
他甚至还发挥自己的工程和技术才智,因地制宜给徐州百姓贡献了好几样有利于恢复生产的农业工具。
还利用东海郡沿岸的风力资源
第858章 重回桃园,封赏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