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还剩下一人静静跪在原地,王旭心知他必然是报幽州战事之人,顿了片刻,出声问说:"你且说说幽州!"
"回禀君上,曹操去年末北伐幽州,袁熙,袁尚倾力抵抗.双方鏖战数月,两人渐有不敌,程昱随之说服袁熙部将焦触,张南归附,二人倒戈相向,与曹军合击袁氏兄弟,使其大败."
那谍影部众说到这里,咽了口唾沫,才再度张着干裂的嘴唇说:"随后,袁熙,袁尚二人带败兵继续北逃,躲入幽州北边的乌桓部落,乌桓族随之异动,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乌桓王蹋顿,乌桓大人难楼,苏仆延,乌延等人,共挥十万乌桓骑兵相助,双方再度陷入僵局!"
对于这个结果,王旭并不是很惊讶,他心里早.[,!]就有些准备,只是没想到曹操能这么快.
袁熙和袁尚不可能挡住曹操,这是无须置疑的,若有那个逆转局势的能力,也不会有袁家势力今天这等局面.
至于乌桓族出兵相助,那更是意料之中,不仅仅因为记忆里,历史就是如此,更因为乌桓族与袁家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有蹋顿等人本身所展现的野心,他们绝不会容忍曹操占据幽州.
乌桓族与如今强盛的鲜卑族一样,属于古老的东胡部落之一,直至几百年前,随着匈奴人击败东胡,乌桓族才逐渐衰落,迁徙至乌桓山一代生活,因而得名.
汉武帝时,其雄才大略,数次派军北伐强大不可一世的匈奴人,生生将其打出漠南,乌桓族人也随之臣服大汉,并迁徙到幽州五郡塞外居住放牧,等于是代替汉朝防备北疆,抵挡和监视衰落下去的匈奴人.
东汉初,光武帝中兴大汉,迎来短暂的繁盛时期,乌桓族人再度南迁,生活到了塞内,在北疆最边缘,只是大多数仍然以部落的形势存在,并没有形成统一,但与汉族人之间,已经很熟悉了,混居者也非常多,这些部落受护乌桓校尉,亦或者护乌桓中郎将管辖.
可也正因为这种松散的管理,让乌桓再度兴盛起来,眼见大汉衰落,那些单于,大人也就起了心思,当年乌桓大人丘力居,伙同中山太守张纯,及渔阳人张举等辈造反,杀死时任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人,深为祸患.
直至后来,刘虞被朝廷调任回幽州牧,这场祸事才最终平息.
只因刘虞早年为幽州刺史时,就对胡人极好,深受胡人爱戴和敬仰,他一来,连丘力居也不敢再妄动,随之投降,张纯,张举等人孤立无援,失去最大的支持,很快身亡.
当年王旭游历塞外回归,就是因为丘力居,张纯,张举之乱才颇费了些周折南下.
丘力居不久后病死,临死前见儿子楼班还小,就让从子蹋顿掌权,可惜后来难楼,苏仆延,乌延等乌桓大人,还是迎楼班为单于,蹋顿则退位为王.
不过这蹋顿可是野心不小,早年便密谋积蓄实力,想效仿当年的匈奴冒顿单于和鲜卑檀石槐,建立在北方草原的霸权,让乌桓族重登巅峰,但那时他的实力不够,也缺乏足够的底蕴,所以就主动结好袁绍.
公孙瓒最强盛的时候,比崛起的袁绍势力还大,之所以失败,除了袁绍势力本身的能臣武将极多外,蹋顿率乌桓骑兵大力相助也是原因之一,时常出兵攻打公孙瓒.
因为他知道,公孙瓒最恨胡人,若掌权,不会有乌桓族的好日过.
正因为这个原因,乌桓族与袁家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甚至于他们的单于封号,还是袁绍假代朝廷封的.
如今袁家濒临灭亡,曹操挥军北上,其若不合力抵挡,他们的地位也必然保不住,更别说再度崛起称霸,他很清楚曹操是不可能允许自己身后有一位强大霸主的,曹操的心比袁绍更大!
所以,这就是无法调和的矛盾,其出兵抵抗就完全在王旭意料之中.
王旭在心里认真思虑之后,再度问那谍影部众:"幽州袁熙,袁尚兄弟兵败逃归乌桓,是何时传来的消息?"
"两个多月了!"那谍影部众解释说:"消息先是传到襄阳,随后我们才南下,抵达交州之后,却得知君上四处征战,且行军隐秘,我们费了好大劲也无法得知君上确切位置,绕很大一圈,才转回郁林,因而耽误了些时间!"
"恩,辛苦
第六百九十章 威震河北